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例
引用本文:郑诗琳,薛熙明,朱竑.新生的旅游地: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例[J].旅游学刊,2017(5):59-70.
作者姓名: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作者单位: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2.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灾后重建视野下‘家’的空间生产与地方响应——以汶川震区为例”(4137116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内地移民的地方认同与空间实践”(41661032),2015年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研究型英才培养项目“灾后重建背景下旅游地的地方重构与认同:汶川地震灾区多案例实证研究”(WMYC20151034)
摘    要: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产业的转型、地方生活的转变,以及地方特性的重构和地方情感的强化等方面.灾后重建背景下白鹿镇的地方重构实质上是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对原有乡村景观、活动和形象进行替代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地震”某种程度上成为白鹿镇发展的“契机”,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实现了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关 键 词:灾后重建  地方重构  新生旅游地  四川白鹿镇

Newborn Tourist Place: The Place Reconstruction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 Contextualized Bailu Village,Pe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
ZHENG Shilin,XUE Ximing,ZHU Hong.Newborn Tourist Place: The Place Reconstruction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 Contextualized Bailu Village,Pe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J].Tourism Tribune,2017(5):59-70.
Authors:ZHENG Shilin  XUE Ximing  ZHU Ho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