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辽宁省种子生产大起大落的成因及其对策
引用本文:唐新庆,卢玉琴.辽宁省种子生产大起大落的成因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1992(3).
作者姓名:唐新庆  卢玉琴
作者单位:辽宁省东沟县种子公司 (唐新庆),辽宁省种子管理站(卢玉琴)
摘    要:辽宁省种子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很严重,近几年来,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表现在:第一,起落的品种增加。过去多数出现在一些推广较小,数量较少的个别品种上。近几年,一些大宗骨干品种如杂交玉米种的丹玉十三、沈单七、铁单八等也出现了大起大落。第二,起落的幅度扩大。历史上出现的种子起落,一般幅度都比较小。最近几年,曾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丹玉十三杂交玉米种,1987年,全省制种66万亩,实际产种量3.16亿斤,滞销积压1.4亿斤。1989年,制种面积下跌到27.6万亩,实际产种量1.3亿斤,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杂交玉米种紧缺,全省16个县(区)缺种,经省统一调剂,免强种上地。1990年,全省制种面积增加到96.5万亩,实际产种量4.83亿斤,又一次出现严重滞销积压,滞销积压的良种为1.2亿斤。第三,起落的周期缩短。以往良种生产的起落一般在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出现一次,近几年不少品种起落周期大大缩短,有的二、三年即出现一次。第四,起落的单位增多。过去种子起落仅限于省内几个制种大家,而现在几乎带有普遍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