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引用本文:王林.“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6(5):64-71.
作者姓名:王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人文强桂’优青特色研究团队”基金
摘    要: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来标识其旅游地形象,建构了游客最直观想象的地方形象,也重构了当地民族文化体系.

关 键 词:发髻  地方形象  民族旅游地  文化符号  建构

Hair Bun and Place Image: An Analysis of a Cultural Symbol in Ethnic Minority Tourism Destination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