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
引用本文:林超超.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5):48-62.
作者姓名:林超超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阶级身份与上海工人的物质生活研究(1949—1965)”(14CZS02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工人阶级在获得较高政治地位的同时,也获得了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制度化的工资福利收入。对1949年后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的考量,需要综合考虑货币工资收入及购买力、非工资性收入、供养人口等因素。本文认为,20世纪50年代受工资标准调整、供养人口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实现与工业生产的同步发展。原本工资水平较高的上海,在历次政策性的工资调整中,工人的先天优势不断丧失。虽然各项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工人阶级的政策倾斜,但面对不断膨胀的工人阶级队伍和高额的成本负担,这一国家供给对于提高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终归是有限的。不论是工资标准的制定,还是福利保障的供给,国家都更趋向于采取低标准和平均化。

关 键 词:上海工人家庭  生活水平  工资收入  非工资性收入  供养人口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