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生产主义? 后生产主义?——论新中国农业政策观念的变迁与选择
引用本文:王常伟,顾海英.生产主义? 后生产主义?——论新中国农业政策观念的变迁与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2(3):64-68.
作者姓名:王常伟  顾海英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与政策效应研究”(709730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研究”(71141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基于压力传导机制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优化研究”(12YJC790181);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苏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低碳效能优化机制研究”(2011SJD790031)
摘    要:农业政策观念作为农业政策的导向与引领,关乎农村的定位、农民的发展与农村整个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维持着生产观念的主基调,虽然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现实环境考量,生产观念由于产量目标的单一性已不适合我国,但产量让位于生态的后生产主义也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我国应吸纳后生产主义中合理的内容,采取多目标约束的农业政策观念。就具体政策来看,建议如下:首先,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其次,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政策;第三,农村政策的完善;第四,关注农民"人"的发展;第五,地区农业政策观念的差异化。

关 键 词:生产主义  后生产主义  农业政策观念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