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之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以隐性教育为主方式的思政教育依然成为高职立德育人的重要抓手。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反思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协同育人路径策略,以期能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借鉴了江浙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地方高职院校在现在制造服务类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专业群的建设.因为,高校建设专业群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现代经济知识服务合力,从而就可以使得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出特色的品牌专业,从而树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优势和校园实践优势.所以,它就会提高地方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本文就对地方高职院校现代制造服务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在实践的角度,对其发展专业群的建设所产生的高效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高职的教育资源建设应由地方政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职院校、地方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当地行业、企业的"天然"资源优势,共建与发展地方经济相适应的专业群、课程群、教学资源库等;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组织,使地方高职院校形成各有优势、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的共建共享、相互促进的强势发展局面,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岗位覆盖全面、技能适应度高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银锋 《经济师》2011,(2):153-153,155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各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专业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顺应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开设房地产专业不仅必要,透过现状看未来,还需做好房地产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定位,创新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等。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专业发展趋势,以“扬优、保重、扶特、创新”为方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选择基础厚实、特色突出、前景广阔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7.
栾桂明 《时代经贸》2012,(18):24-2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深入进行,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本文从高职院校现有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使高职院校更近一步融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8.
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引导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诠释了特色专业的内涵,论述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内涵特征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深入进行,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本文从高职院校现有情况出发,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使高职院校更近一步融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明确教改思路、指导教学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保险专业核心课程《保险原理与实务》为实例探讨了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内容,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核心驱动力。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程度以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现状,剖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及产生原因,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明确校园网络媒体的功能定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校本特色文化和专业特色文化进课堂;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引领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体系四方面优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为后期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7,(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其承载着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希望对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贵在坚持质量和特色,而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设置,合理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改革,适合高职特征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规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现代化、教育国际化,学生专业化的国际需求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金融方向学生怎样在金融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了所有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市场需求调查,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限度的高职高专英语发展要求,我们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知识对金融英语听说课程的能力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重构,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找到对口的工作,实现就业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全能型”的人才,以就业市场需要引领人文素质教育,坚持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那么,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呢?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文秘(商务秘书)专业文化建设为例,阐述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专业的文化建设思路和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对汕头金融业趋势特色进行分析和对汕头金融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明确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培养出符合行业和地域要求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邹浩 《经济研究导刊》2014,(13):292-293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过程的核心,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为目标。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中,要与时俱进,结合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务的创新,不断推陈出新,进行课程的重构和整合,将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融合。同时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孙刘玉  华春革 《时代经贸》2013,(12):111-111,11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轧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会计专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实施实训指导、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工作岗位,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1)
随着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项目的面世,构建特色专业群已成为当前学校在维系健康发展的同时面向未来、调整转型的核心基础。同时,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也是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并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某学院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群的构建为例,尝试在构建意义、构建原则、构建路径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为该专业群的建设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