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运漕古镇出现了经济文化发展失衡、人地关系急剧变化等一系列社会矛盾,文化空间逐渐走向衰败。因而,从服务设计视角探索一条能整合社会资源、发掘空间价值及生活方式潜力,促进衰败历史古镇互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十分必要。从"文化营造""提高市民地位""丰富保护模式"等对运漕古镇衰败空间进行营建探讨,以期为古镇保护提出一些全局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运漕古建筑文物保护为主线,改变传统的保护思路,提出依托BIM技术对运漕古建筑进行信息采集、三维重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字化保护。新型数字化创新手段不仅为运漕古镇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可实施的系统方案,还为安徽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关系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水火不容;保护就要搬迁居民,居民会妨碍保护;保护就要把历史文化建筑修葺一新,让古镇面貌换新颜;民居保护往往采取大规模的成片改建,采取开发商整体开发形式;改变古镇原有的居住结构与建筑物功能;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保护不能加入现代元素等方面.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关系构建路径主要有:赋予古镇历史文化建筑新的功能;构建融现代与历史于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形式;新老建筑共存,并适当允许新建筑建设;把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打造生活古镇,坚持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的居住功能,大力进行现代居住环境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  &#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26(1):14-17
当前,古镇研究多集中在古镇的旅游开发、管理和具体的保护规划措施上,而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城厢古镇的思路,以探求出一条传承古镇历史文化、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古镇研究多集中在古镇的旅游开发、管理和具体的保护规划措施上,而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城厢古镇的思路,以探求出一条传承古镇历史文化、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篇论文以龙门古镇的历史根源为依据,追溯龙门古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应用现代的广义建筑观,结合时下的时代背景,对龙门古镇保护更新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对于古镇的"保留"在于"文化"的保护,而古镇的"延续"在于"经济"的发展.古老文化与现代经济之间的比重,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取舍就成为古镇保护中关键问题,两者的平衡就在于寻求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青岩古镇的旅游小企业为例,具体分析旅游小企业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古镇功能的转变、社会网络的变迁与文化的涵化。这些影响都与旅游小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旅游小企业的存在直接促进或加速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9.
论怀旧文化促进重庆古镇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镇的文化旅游特性,使得它成为体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庆人生息繁衍的空间,重庆古镇的格局最能体现原始的巴渝风情,其建设内涵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心生乏味和压力,人们渴望过一种回归自然、贴近传统的朴实轻松的简单生活,寻求与现实生活相悖的补偿。通过利用旅游者的怀旧心理,在发展重庆古镇时突出“古”、“旧”,既符合古镇特点又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不失为一条提升重庆古镇旅游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镇是千百年来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近十年来,古镇在大力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其过度商业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在古镇空间环境商业化、民风民俗商业化、建筑本身商业化等方面,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古镇可借鉴自然保护区的的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对于古镇的核心区应施行"去商业化"措施,除古镇传统的商业活动外,应严格限制其他商业活动的开展,其他商业活动可在核心区域外专门分区开展。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古镇的原真性和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1.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首先科学认识和处理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先进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的实质是文化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关系,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而在文化的先进性与多样性关系上,必须反对文化相对主义对文化进化论两种错误倾向,实现先进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近年来,国家政府很明确地意识到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两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策略上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理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化、抑或文化哲学层面探讨的企业文化或精神,其实质都是在文化"人化"本质上,在利润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上,在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致上,追求人类自由自觉的企业实践活动,追求这种生活世界活动的理想价值,在实现经济利润的同时,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化产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文化产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有文化旅游、艺术表演、音像影视和图书报刊出版、工艺品等四个方面,在实践中应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对文化历史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徽州现有的大量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了宝贵的徽州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的优质条件。徽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以景观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为主,可在此基础上发展怀古游,开设民俗风情园,打造文化主题游与创意作坊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感知徽州文化的体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主要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视角分析不同文化类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此类研究将文化与国家等同,认为同一国家的个体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忽略了国家内部亚文化间的差异。然而,宗教、社会经济地位和地区同样是衡量文化差异的重要变量,今后的研究应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出发,在认同文化普遍性,兼顾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文化变量,从而更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化广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渗入了大量文化因素的新型广场。文化广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能够启动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市场载体。文化广场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有利于聚拢资金;有利于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大部分门类区域文化产业;可以挖掘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能够有力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化建设领域在文化创新、文化转化、文化创作导向贯彻力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文化转化活力,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根基。  相似文献   

20.
统计学因期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点上,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自然应该有其特殊性,既不如在人文学科中那般激烈,也不象在自然科学中那样轻柔。对其作用的忽视,势必形成统计学研究的误区。中国文化对统计学的影响是通过亚科学文化而发生的,其直接的结果是统计学方法的功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