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从系统角度,构建地区就业格局演变模型,解构就业数据,研究中部地区就业格局演进轨迹。结果表明:中部就业自然增长率演进方面,23年前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能解释轨迹演进的86%,历程为:1981-1984年为"V"形,1987-1996年为复杂波动,1996-2011年为"长U"形,2012-2015年为低幅波动,2016-2020年由4.47升至5.66,并在2021-2030年下降并维持在4.00以上,中部用工荒在2016年进入潜伏,2024年左右爆发。中部内部就业格局演进方面,直至2011年,除1983年与1985年外均为拥塞,2012-2015年缓解明显,2016-2021年却逆转加重,2021-2030年不断缓解但无法解除,因而中部内部很长时间内仍存在就业难。中部内外就业格局演进方面,1979-2003年中部吸纳西部劳动力的同时并向东部、东北转移劳动力,2003-2011年中部、东部、东北则为竞争,2003年中部出现"恐慌式用工荒",至2011年"恐慌"仍在扩散。  相似文献   

2.
城乡就业格局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西地区就业形势各异 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2年连续四个季度对全国79个地级以上,包括东部36个、中部27个、西部16个城市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追踪监测显示,当前东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明显好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劳动力市场形势最严峻;西部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改革以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很高的长期增长率。1979-1996年期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57%和9.35%的高水平。其二,东部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中、西部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东部的增长率明显高出于中、西部,始于80  相似文献   

4.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从高质量就业视角出发构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同时采用基尼系数法测度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差异程度,揭示区域差异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高,10年间总体增长幅度约为38%;供给水平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不同区域的提升速度存在差距,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投入类指标供给呈“东多西少”的分布情况,西部地区的产出类指标供给水平最高,效果类指标的供给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总体基尼系数保持在0.23左右,供给水平的整体发展较为均等,具体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高于我国平均值,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基尼系数保持较低水平;部分区域间差异显著且存在进一步分化趋势,其中东部与西部、东北、中部地区的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因此,未来应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投入均衡,重点缩小东部和西部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差距,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在促进社会整体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除东部地区自身的自然禀赋、经济发达程度等条件外,国家政策的引导,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大规模流向东部地区,也是造成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通过标杆法测量西部、东北及中部地区为东部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说明目前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是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和职责,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建了基于市场化配置程度、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及市场准入程度三大子系统52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05-2018年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以及三个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市场准入程度相对于市场化配置以及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区域发展不协调,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东部-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中部-西部、中部-东北、西部和东北地区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文章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评价指标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同时为提高中国及四大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何龙斌 《改革》2012,(8):75-81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我国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区区际产业转移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地区产业转移表现为除东北地区单向转出外,其余地区均为相互转移,汽车、纺织、电子、钢铁产业向东部转入,能源、化工及资源型产业从东部转出;化工、家电、饮料向中部地区转入,纺织、能源、电子产业从中部转出;化工、能源、建材及资源类产业向西部转入,纺织、家电、钢铁产业从西部转出。从净流量来看,表现为其他地区向西部转移。这些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经典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而且在产业转移中还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宇  张宪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25,38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新年之后,各地用工荒再度如期而至,东西部用工拉锯战再启。正因为争夺的是同一批劳动力,所以才出现了用工荒、招聘难。争夺同一批劳动力,又说明东部、南部的企业与中部、西部企业还处于同一竞争水平。高端人才总是稀缺的,如果东西部的用工拉锯战是围绕高端人才展开,那就真的是可喜可贺,证明我国的产业升级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江求川  代亚萍 《南方经济》2019,38(12):82-99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7和2008年数据研究了未成年子女对女性劳动参与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显著降低了女性工作的可能性,提升了工作女性选择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学龄前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而6-14岁子女更有可能导致女性选择灵活就业;不工作和选择灵活就业使女性更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子女的主要照顾者,但灵活就业并没有减少女性的工作时间;女性获得工作灵活性的代价是工资水平显著下降。上述结论在解决了女性劳动参与、职业选择和生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是稳健的。文章的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保障女性就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I. Introdu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strictly implemented one-child policy, China has completed a demographic transition within approximately 20 years,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when compared to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transition from high death rate, high birth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o low death rate, high birth rate and high growth rate, which was completed in the 1950s, the second stage of transition from low death rate, high birth rate and high …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reache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labor shortage in China has become an emerging issue. However, there is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China has passed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entered a new era of labor shortage from a period of unlimited labor supply. Most empirical studies on this topic focus on the estimation of total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Yet the poor quality of labor statistics leaves the debate open. In this paper, China's position along the Lewis continuum is examined though primary surveys of wage rates, a more reliable statistic than employment data. Our results show a clear rising trend of real wages rate since 2003. The acceleration of real wages even in slack seasons indicates that the era of surplus labor is over.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model.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而言,其生产率高于资本,因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逐渐变小)。据测算,我国2013年以前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2015年以后劳动力又会供不应求。所以,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2014年前后应采用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来充分满足劳动力就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郭玫彤  张含宇 《南方经济》2022,41(10):73-92
在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渐明显。文章以劳动力回流意愿为出发点,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剖析了旅游业发展与劳动力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旅游业发展对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家乡旅游业的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基于多种稳健性分析,结果依然成立。此外,旅游业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间接提高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的关系上,基础交通条件对旅游业发展与回流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而空气污染程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消极的调节作用。最后,通过对户籍和地区异质性的分析,发现农业户籍和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更加强烈,各个地方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条件,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吸引劳动力的回流。文章通过对劳动力回流意愿的探究为劳动力回流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为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回流,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wo alternative theories in understanding labor market developments in China: the classical view featuring a Lewis turning point in wage growth versus a neoclassical framework emphasizing rational choices of individuals and equilibrating forces of the market.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multiple data sources fails to validate the arrival of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in China, showing continuous and coordinated wage growth across rural and urban sectors instead. Consistent with the neoclassical view, we find that rural workers expanded off-farm work when mobility restrictions were lifted,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sponded to expected earnings and local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returns to education converged gradually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major progress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marke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st examines the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Singapore economy by decomposing real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into two components.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period 1974–1999, labor productivity was a signi?cant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Singapore. Conversel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ate of change in employment ratio was only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On further decomposition, the rate of change in employment ratio was due mainly to rate of change in population age‐structure ratio and rate of change in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Growth patterns of the labor force were examined after it has been segregated according to gender, citizenship and age group independently.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was highest in the transport, 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 sector, while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was lowest in the ?nancial, 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 sector.  相似文献   

18.
董伟  冯守平 《科技和产业》2010,10(8):1-6,28
以10个省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中东部经济发展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中部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要低于东部,中部对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依存度较大,但中部的效率变化值很大,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大于东部,中东部经济发展差异存在着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颖  辛爱洪 《科技和产业》2024,24(4):101-108
选取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进行测度评价,通过面板模型、分维度回归、门槛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就业水平二者均在时间趋势上呈增长趋势,空间特征上均表现为东部高、中西部低;数字经济有助于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信息化发展、数字交易发展、数字金融普惠发展能显著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互联网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