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7—2009年的A股制造业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历史盈余、应计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1)由于会计制度的原因,我国上市企业的应计利润存在着系统性计量偏差;(2)我国上市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较低,且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偏低;(3)修正后的应计利润其持续性偏低。  相似文献   

2.
遵循Sloan的经典研究思路,从分析师对盈余构成持续性差异区分的角度,对我国分析师盈余预测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财务分析师高估了所有盈余构成的持续性,其发布的盈余预测虽然能够反映出应计利润的低持续性和现金流量的高持续性,但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操控性应计利润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的持续性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对盈余构成持续性的高估会显著影响其整体盈余预测准确度,这意味着我国财务分析师发布的盈余预测是有一定信息含量的,但在应对复杂会计信息时仍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该文收集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有关财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结果发现连续亏损两年和连续亏损三年的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和扭亏年均存在盈余管理,主要是操控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非流动性应计利润项目(特别是资产减值计提项目),投资损益、处置资产损益和补贴收入等项目来实现扭亏目标。  相似文献   

4.
裴素平 《新智慧》2004,(4A):46-47
应计利润按公司管理可操纵与否,可分为主观性应计利润和非主观性应计利润。鉴于对非主观性应计利润很难进行管理、调节,上市公司管理一般通过调节主观性应计利润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税法规定的严格性,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影响应税所得,那么将会产生大量的账面税收差异。因此,递延税款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识别盈余管理。存在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递延税款项目有较大的波动性,以下分三种情况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2011—2013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盈余管理的程度,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相比,因为管理层更加倾向于具有较高隐蔽性和较低诉讼风险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应计盈余管理活动,所以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更低,且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2年相对稳定的企业所得税环境,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所得税成本和财务报告成本动因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在企业所得税法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均有采用;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权衡了所得税成本和财务报告成本。  相似文献   

7.
以2001~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和实际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对应计项目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并没有识别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而部分导致了应计异象的出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实际活动盈余管理都加剧了应计项目错误定价的程度,而且实际活动盈余管理还显著加重了现金流项目的错误定价程度。上述研究结论为揭示应计异象产生原因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首先将盈余管理行为划分为两类:"非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和"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在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分离模型,对操控性应计利润进一步分离,分为"非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非0)和"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0);最后,在管理层调增利润(DA>0)和调减利润(DA<0)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为无论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调增利润还是调减利润,均偏好于利用"非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盈余质量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过度的盈余管理会诱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并对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明确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我国审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以2012-2015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双重分析视角,对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负相关,即会计事务所行业专长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提出建议:会计事务所应发展自身的“优势行业”,努力提高行业专长;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应根据自身所处行业,尽可能聘请具备一定行业专长的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培育和引导市场参与者树立审计专长观念,通过政策引导我国会计事务所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考察增发长期价格效应的盈余管理观,以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公开增发和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公司盈余管理对两类公司长期股票业绩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开增发后长期股票业绩显著为负且与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负相关,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后长期股票业绩显著为正且与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负相关,结果支持增发长期价格效应的盈余管理观,也证实中国上市公司增发过程中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1.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深入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青睐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新的证据,应引起投资者、债权人、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过去有关性别差异对决策设定的影响研究,借用DD(2002)模型和Jones(2008)模型,本文对我国1999—2006年上市公司应计盈余质量和CFO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女性CFO在做财务决策时候更为谨慎与规避风险,她们所在的公司相比匹配男性CFO公司有较低的可操纵性应计盈余误差,公司盈余质量更好。这些结论进一步深化扩展了"高层梯队理论"研究的视野,直接为公司强化核心高管遴选等人力资源决策,从而制定更好的财务报告策略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对税率降低样本组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推迟确认收益以获得节税的好处,相反,却普遍存在虚增利润、粉饰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收集的2010年在创业板首发上市的89家公司在IPO前后连续5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盈余管理的情况,强调上市公司IPO时有风险投资背景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时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风险投资背景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风险投资和行业的交互项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时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2000~2002年深、沪两市除金融类企业以外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资金占用对上市公司的市场回报及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越严重的上市公司,其市场回报率越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越低,说明投资者能够意识到大股东资金侵占的事实,并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力量,其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选取了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公司2008年—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整体及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整体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众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中,证券投资基金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作用对于其它类型的机构投资者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和中国股市及上市公司的特征,提出七个研究假设,然后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依据我们所选择的四个行业样本进行假设检验。基于样本总体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未预期盈利高、审计迟滞时间短、财务杠杆低、现金比率高、非ST、上一年度未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未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小。但是,行业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文中基于2000~2003年行业样本的研究较为可靠的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行业之间的差异以及某些行业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状况。在对行业差异和盈余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2003—2009年所有股票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对股票增发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其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流通股股东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增发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不受其产权主体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