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双站定位涉及的跳频信号多普勒频差估计问题,提出了归一化的频差最大似然估计算法,利用两个定位站接收到的跳频脉冲串信号,构建一个关于基准跳频频率多普勒频差的似然函数,通过网格搜索得到使似然函数最大的多普勒频差估计,既解决了跳频信号在不同跳频频率上多普勒频差不一致的问题,又充分利用在不同频率的脉冲串信号提高了多普勒频差估计精度。通过仿真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与基于子空间的算法比较,在脉冲数达到240个时,所提算法执行效率提升30%以上。  相似文献   

2.
在GSM系统中提出一种简单的频率同步算法,利用系统频率校正信道(FCCH)的信 号特征估计接收信号的频率偏移,并通过频率补偿实现系统频率同步。仿真结果表明,该算 法丢包率低,信噪比为8 dB时就可完全检测到FCCH;频偏估计和补偿效果好,降低了系 统误 码率。与传统的基于频域FCCH检测算法和最大似然匹配检测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基于 时域信号处理,不需进行频域分析,其性能好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Gibbs采样算法的“失控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在Gibbs迭代采样过程中加入对噪声方差的估计,消除了失控问题。设计了信号检测流程,将最大似然(ML)检测的搜索过程嵌入Gibbs迭代采样过程,减少了最大似然检测的计算步骤。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估计噪声方差,具有接近最大似然检测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高速通信系统中,由于多径信道通常存在一些小的散射体,使得抽头向量不满足理想的稀疏特性,导致经典的稀疏估计算法存在一定的性能损失。针对上述非理想稀疏特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酉变换近似消息传递(Unitary Transform Approximate Message Passing,UT-AMP)和加权高斯(Weighting-Gaussian,WG)先验模型的稀疏估计算法。首先,由非理想稀疏信道的构造分析,导出了WG先验模型和参数;其次,利用贝叶斯公式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进行因式分解和因子图建模,归纳了在消息传递框架内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嵌入方式,推导了联合UT-AMP和EM的信道估计算法;最后,建立仿真环境对所提算法进行复杂度分析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以同阶复杂度实现信道估计性能和频带利用率的提升,具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MB-OFDM超宽带(UWB)系统中,针对循环前缀(CP)长度小于信道最大多径延迟时难于估计信道参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道缩短的信道估计方法。首先采用发送信号插入梳状导频的方式,利用无约束最优准则,在接收机前端设计信道缩短均衡器,然后根据均衡器输出序列估计出复合信道,最后通过反卷积解出原信道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在信道最大多径延迟大于CP长度时,该算法具有更优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够获得较精确的快时变信道估计,利用模糊模型拟合快时变信道,提出了一种 新的信道估计算法。算法采用自适应技术进行导频子载波频域传输函数模型参数的识别,然 后通过插值拟合全部信道的频域传输函数。仿真结果表明,在系统多普勒频移小于0.1的情 况下,信道估计的MSE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在频率选择性慢衰落信道下适用于突发传输的两种快速频偏估计算法。针对慢衰落选择性信道下的频率估计问题,两种算法均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闭式解,且算法实现无需任何信道幅度信息。第一种算法要求用于频率估计的训练序列的自相关矩阵具有对角特性,第二种算法使用周期的训练序列,两种算法所需的运算量大大低于最大似然估计算法。仿真结果显示,在较高信噪比下两种算法均具有较好的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无线突发通信中频带利用率低、信道参数获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突 发通信的叠加训练信道估计与检测方案。该方案将信息和训练叠加发送,通过预失真发送信 息符号使得训练与信息在频域正交,收端采用一阶统计信道估计和最大似然符号检测,并设 计了抗直流干扰的信道估计方案。仿真表明,新方案在消除训练序列的频带开销的情况下获 得了较好的信道估计和符号检测性能,与采用时分复用训练的方案相比,其有效吞吐率更优 。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V-BLAST译码算法。接收机首先根据特定的准则在整个信号空间中进行搜索并得到一个子集,然后根据最大似然准则从该子集中选取合适的信号矢量作为译码结果。该算法可以取得和最大似然译码算法相近的译码性能,并且具有很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10.
在MIMO信号检测中,采用最大似然算法可以使系统的误码率最低,但最大似然算法要搜索整个信号空间,计算速度相当慢。球形译码算法性能最接近最大似然算法,它通过减少需要比较的信号点可大大降低计算量。提出了动态分组的球形译码算法,对传统球形译码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根据M IMO系统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可在小信噪比时降低误码率,大信噪比时提高译码速率。  相似文献   

11.
高效协同的营销渠道日渐成为家电厂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而渠道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到了家电厂商的关系和渠道效率。针对我国家电渠道冲突的成因,文章以全新的角度从渠道结构、渠道行为与渠道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家电厂家管理渠道冲突的对策,以促进家电渠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共赢理念的双渠道冲突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很多制造企业不仅通过传统零售渠道分销产品,而且通过网络渠道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双渠道策略的实施在实现网络渠道与传统渠道优势互补的同时,也引发了渠道冲突。双渠道环境下的渠道冲突可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有效管理企业内外部渠道冲突以求得整个渠道系统利益的最大化,对双渠道运营的企业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文章通过构造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的博弈模型,分析、比较模型中的局中人赢得,认为可通过模型中部分变量的选择来实现双渠道环境下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的共赢。双渠道环境下,对制造商而言,应对外部和内部渠道冲突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对外部渠道冲突进行有效区隔,对内部渠道冲突增进企业内部渠道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对传统零售商而言,应直面制造商采用网上直销渠道的现状,争取更大的销售折扣,增加销量,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3.
营销渠道控制:理论、模型与研究命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营销渠道控制是一个渠道成员对另一个渠道成员的行为与决策变量成功施加影响的过程。渠道控制的本质是对渠道成员(组织)的行为进行控制,同时它也是一种跨组织控制、相互控制(或交叉控制)和结果导向的行为过程。渠道控制根植于相互依赖的渠道关系中,因而它与渠道关系中的诸多变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西方渠道行为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渠道控制过程模型,并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4.
论营销渠道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冶琦 《商业研究》2005,(13):87-88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也由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发展到营销渠道竞争营销渠道是市场营销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要想在渠道竞争中保持优势,就要在原有渠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何进行不同环境下的营销渠道创新,利用和发展不同的新环境、新技术,是营销渠道创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营销渠道的建立,网络营销环境下的多渠道冲突日趋加剧。以新的视角,从渠道权力配置的变化、利益之争和制造企业的渠道管理水平等方面对网络营销环境下多渠道冲突的成因进行探讨,以期为制造企业在新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多渠道冲突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渠道类型与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回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Appcom公司为典型企业,探讨了互联网渠道的类型、特征及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渠道。案例分析表明:互联网渠道包括了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企业在管理互联网渠道时,一方面可以借鉴原有实体渠道中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经销商等相关利益者间的关系,并解决互联网渠道与实体渠道间的冲突。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于试图或者正在尝试互联网渠道的传统企业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拓展了现有的渠道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分销渠道建设的出发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谢爱丽  周广华 《商业研究》2003,(23):143-144,150
传统企业在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时的出发点是站在消费者需要的服务层次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消费者的变化,这个出发点已经不能再适合企业建立渠道的需要,渠道的建立以消费者的渠道偏好为出发点成为未来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8.
林曦 《北方经贸》2004,(12):84-85
渠道关系是指渠道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状态和合作深度。渠道系统内关系的类型和状态对渠道的产出效率和效果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目前广泛存在的四种纵向渠道关系及其优缺点 ,以求为企业的分销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the topic of conflict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s literature from a domestic perspective,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published research examining the construct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context. This is of particular concern because cross-national channel partnerships are on the rise, and divergent cultures may engender heightened conflict, which has a deleterious effect on channel performanc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channel leadership styles, predicated on Hofstede's dimensions of national culture, can b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anage conflict i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Specifically, the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and conflict in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channels is moderated by national culture. Additionally, the impact of manifest conflict on international channel partner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A conceptual model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 are developed. The use of leadership styles to manage disagreements among international channel partners is argued to be culturally specific. International channel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arketing channels have faced rapi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While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has been devo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supply-side aspects of marketing channels, much less research has taken the demand-side perspective to study consumer perception of channel position and functions.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 channel literature to a broader domain and develops a consumer-bas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flec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nsumer perception of and reaction to channel strategies and decisions. The authors conceptualize that consumers’ perceived channel valu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ir loyalty behavior. Seven important channel features are identified that would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perceived channel val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hannel value and channel preference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level of customer value co-creat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