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能源革命是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被逐步削弱和替代的过程。具体而言,一是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开发将以风、光、水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二是终端能源消费的电能替代。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并替代煤、油、气等一次能源。这"两个替代"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特征。新能源将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就是能源革命的要义,是大势所趋。未来煤电受碳约束而不会大规模发展,煤电企业必须走清洁高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观点     
正"清洁能源发展不仅需要观念意识转变,而且需要政策资金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发展绿色金融。"——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莫小龙在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上表示,当前我国能源供应和消费以煤为主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炭工业》2013,(10):15-19
我国一次能源的禀赋特点决定了能源发展以煤为主和电力工业以燃煤火电为主的格局。煤炭是电力发展的基础.电力是煤炭的最大用户.这种关系使得煤电企业的重组及一体化融合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2017电力风向     
<正>2017年是认真落实"十三五"能源规划和电力规划的关键之年,电力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电力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系列具体要求:一是扎实有效去产能,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二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迈出实质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一些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能源企业纷纷启动编制能源、电力"十四五"规划的前期工作。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清洁转型,可再生能源将持续增长,高碳化石能源将大幅减少。昔日"一煤独大,独步天下"的煤电,如何破解时下前所未有的困惑尴局、找准现代能源体系中新的定位、保障煤电清洁高效利用与高质量生存发展,仍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之一。作为业内人士,更是高度关注,这不仅关系到煤炭、电力两个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关系到我国能源革命的成败、能源消费的民生幸福。  相似文献   

6.
<正>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与变革。五年来,我国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油价上涨和以煤为主的能源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完善,煤基能源的竞争力正在大幅度提高,其对比已经达到或接近临界点。中国贫油、少气、富煤的资源结构,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特殊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煤基能源替代石油能源,将会得到长足发展。虽然甲醇燃料清洁环保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然而——  相似文献   

8.
1、十八大对新时期电力能源发展作出总部署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对电力能源行业,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围家能源安全”等要求。此前,2012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要积极有序发展水电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高效清洁发展煤电;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点领域改革,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力能源领域等。  相似文献   

9.
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清洁替代能源正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环境下,煤基二甲醚成为优先发展的替代能源,在改善我国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上被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0.
二甲醚作为一种新型清洁替代能源正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在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环境下,煤基二甲醚成为优先发展的替代能源,在改善我国以煤和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上被寄予厚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立足全球能源格局和当前我国“双碳”政策背景,梳理《BP2023年全球能源年鉴数据》,分析我国当前能源的总体消费情况以及2000年以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数据分析表明,虽然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在下降,但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以及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通过研究《中国能源展望2060》的相关数据,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得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总量、煤炭供给总量、煤炭按照用途分类的消费量以及煤电发展等在2025年、2030年碳达峰,2035年、2050年和2060年碳中和这几个关键时点上的用量。最后,结合煤炭行业清洁、低碳、高效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给出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从提出能源革命到签署《巴黎协定》,近年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致力于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转型的共识,但从2018年电源发展的情况来看,新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是非化石能源的3倍,造成这样现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尤其是在即将取消煤电联动机制以后,又该如何统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近日,本刊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以煤为主的自然禀赋凸显了煤基清洁能源替代石油的重要性,本文对煤化工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6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战略.会议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国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会议同时指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继续建设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对达不到节能减排标准的现役机组限期实施改造升级,继续发展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15.
风向标     
《中国核工业》2013,(8):4-5
中国能源发展将出现五大趋势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今年上半年能源需求增速回落,用电量持续低速增长。预计下半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半年能源消费总量略高一点,能源弹性系数进一步降低。他还表示,当前能源发展从以保供为主向应对雾霾转变,能源发展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能源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在调结构、转方式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相似文献   

16.
<正>按照我国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和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新能源装机超过3.3亿千瓦。这将对电力生产、调度、消费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电力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必将极大地促进传统电力生产方式、电力供给及消费结构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何学民 《中国电业》2004,(12):66-67
以煤电为主的电力工业发展格局,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压力。天然气已被公认为清洁的能源,利用天然气发电在多方面均具有突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及能源安全要求决定了我国不会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路径,而是将从以煤炭消费为主直接向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转变,这也将使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系统调节性资源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煤电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任务目标,提出要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出空间。去产能的"蝴蝶效应"已经在火电建设领域引起了一场风暴,仿佛站在跷跷板上,当另一端的重量猛然撤去,他们迅速坠落触底,经营状况一落千丈。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火电建设市场至少减少千亿级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第十五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报告中提到,中国近年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发展.未来能源消费增速将趋缓,但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加快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应提高能效、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节能降耗、完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