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建立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赢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建立"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情景,解决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和教师的企业锻炼,解决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的开发,实现了产教融合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资产为纽带,积极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点",建立"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有效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情景,解决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和教师的企业锻炼,解决校企合作共建专业与课程的开发,实现了产教融合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侧改革,以打造新型产业学院为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体制机制上着力创新,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范本。产业学院建设中坚持立德树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实现“双主体”育人,打造“企业主导、学校主管”的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以共生理论为指导,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共修人才培养方案”“以技术发展为引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引培并进为举措,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以项目驱动为策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双主体伴生螺旋’为手段,深化诊断改进机制”。通过强化创新平台与特色院校的“强特联合”,本文以此为催化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包焱  OY  n 《价值工程》2014,(4):256-257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运行机制。本文从利益机制入手,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校企合作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并尝试性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利益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董皓玥 《价值工程》2010,29(35):293-29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学主体以企业为主、以学校为辅,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中国"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亦以企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可见,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均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之上。而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容性"课程体系的架构,已成为高职院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回避的方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内容源于某一行业企业相应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源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培训为一体。学校的教改与企业的技改互动,通过课程改革平台,企业获得技术进步,并吸纳优秀毕业生,学校获得广泛的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双赢"。基于"双源"、"双改"、"双赢"进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开发》2015,(27):34-36
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以及祁阳县工业园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校厂一体,生产与实训一体,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的典型案例,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引导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教师任职合作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聘请企业行家里手为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与的相互融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着力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探索形成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此背景下,以青岛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期实现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1.
彭焕文  朱加宝 《企业研究》2012,(18):131-133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多地商会,与众多企业合作,以学校、学生为教学主体,引进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结合实践的实战式教学,走出了一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和输送高端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的路子,效果显著,实现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赢"。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推行高职汽车类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基础上,系统调研论证阐述现代学徒制推行思路以及宏观微观具体建设实施方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校企双主体育人”基本特征,实行工学交替等学习形式。追根溯源,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进行中职和高职层次和类型定位,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角度重点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框架。采用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双主体三阶段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对开设该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毕业武 《价值工程》2014,(10):240-242
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从业能力等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了"就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以我院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为对象,以签约单位珲春矿业(集团)公司为实践基地,进行一体化模式实践,实践证明该模式应用效果较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共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该研究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6,(22):180-18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批改革成果。但与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开放性和深刻性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工科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一种新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我国的应用型本科工科高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但在内涵建设上基本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这种内涵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这类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发展后劲。本文主要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确立"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巩固和深化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专业+企业群"平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时,推进课程服务专业和课程转换,把"新与实"引入教学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立起校内培养与校企合作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向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二元机制转变,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高职数控专业技术教学工作中,为了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毕高职业生就业率,数控技术专业正在进行"2+1"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但学校为高职学生开设的数控专业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很大的,作者对现代数控技术及应用课程开发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数控技术专业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就业率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实用型人才。本文从转变教学方式、规划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入手,对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岛理工大学(临沂)物流管理专业"订单班(2+1)"培养模式为样本,提出该模式在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不同层面的优缺点,提出"订单班(2+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生命线。针对高职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了"2+3"定单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不仅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而且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高职及其专业,本文结合实际探索了"区校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行业发展、企业发展,形成校企合作,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实现分层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第二课堂的社团相结合,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区域经济孵化创业团队。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3,(24):242-244
从系统科学角度,提出了"教室与车间"、"教学与生产"、"教师与技师"及"学生与徒弟"四个一体化的高职专业建设措施。以职业教育理论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为背景,对"四个一体化"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融合的分析,构建了职业教学活动系统。通过该系统阐述了专业建设中每个一体化的构建机理,由此形成了专业建设四位一体化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