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有关金融会计问题:一是宏观审慎监管概述,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内涵与特点;二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包括会计确认基础与动态储备制度存在冲突、资本结构失衡现象严重等问题;三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根据现阶段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金融市场实施更为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后,对依然存在的以及新产生的金融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宏观审慎监管是仅着重于单个机构风险头寸的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在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环境下,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基本目标,二者协调才是最完善有效的监管.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协调经验,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宏、微观监管协调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监管协调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李妍 《金融研究》2009,(8):52-60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两国模型的DSGE框架下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机制,把金融摩擦、国际资本流动和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同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考察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影响机制。基于我国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于我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经济冲击,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第二,我国推动构建国际宏观审慎政策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第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国际溢出效应,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宏观审慎政策是国际社会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共识和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实践。宏观审慎监管是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为了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我国应把在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形式和实践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吸收借鉴国际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互补充的有效做法,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切实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丹 《云南金融》2011,(5X):58-58
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预防以及控制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内涵及其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宏观审慎监管对于预防以及控制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内涵及其必要性、宏观审慎监管的测度、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框架、逆周期资本制约的政策选择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微观审慎监管存在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过深刻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宏观审慎监管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政策框架方面,都着眼于通过逆周期监管校正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性,从而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韧性。当前理论和实证分析也证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价值,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只有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等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稳定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4.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会计准则的演进 (一)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拨备政策的演进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巴塞尔协议Ⅲ》中强调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要与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密切对话,推动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损失拨备制度。国内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和《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中要求商业银行在计提专项准备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金融系统对经济体系的负外部溢出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宏观审慎监管不仅关注外生性风险,而且重视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风险特征,即跨行业与时间两个视角。跨行业视角上,宏观审慎监管的任务就是发现整个系统的风险,依照单个机构风险在系统性风险中的贡献调整监管工具;时间视角上,当积累的金融失衡最终发生调整时,危机就会以资金流短缺的形式出现并随时间推移愈发严重,为抑制这种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监管当局则主要通过逆周期政策实施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的开展需要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以会计准则为指导,同时,进行市场约束也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和宏观审慎监管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因此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相关会计准则的调整成为监管部门和会计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王志华 《金融与市场》2011,(2):45-47,5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国际社会认识到微观审慎监管的缺陷和不足,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开始重新审视宏观审慎监管,着力构筑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框架。本文在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对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此轮次贷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传统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了国际监管的主要认识。通过系统的梳理了国际组织以及主要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改革进展发现,为解决传统监管的不足,主要国际组织和各国均主张大力改革原有监管体制,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重新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权,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机制安排和政策工具箱。最后,本文对完善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跨境资金流动所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能够威胁金融稳定,还会对一国福利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受到各国的关注.次贷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分析经常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方式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提出分层次有所侧重的监管机制,从微观审慎监管视角完善经常项目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金融纵横》2011,(12):25-28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重大部署指明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强化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在对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分析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立足基层央行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基层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