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亚 《北方金融》2022,(1):94-98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进一步冲击国际资本市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加剧,对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巴西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经验,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特点及趋势,提出建立合理的宏观审慎组织框架和协调机制、渐进审慎的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引入合适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构建具有宏观审慎监管的DSGE框架,分析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进一步模拟分析不同类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效果。模拟结果显示:(1)在政策抵御外部冲击方面,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能有效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增速、抑制汇率风险;(2)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其中价格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更能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3)在政策协调搭配方面,面对国外利率冲击,数量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时经济波动程度与社会福利损失均较小,然而面对技术冲击,两者搭配反而会增加社会福利损失,不利于经济稳定。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当局有效制定跨境资本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跨境流动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欧不断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给各国的政策制定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基于应对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和对国际经验的总结,旨在为更好的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资本流动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跨境资本流动的DSGE模型,从脉冲响应和福利损失两个方面探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搭配的有效性及适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单独实施货币政策,我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搭配能更有效地调控跨境资本流动,缓解外生冲击对国内经济金融的影响。第二,不同外生冲击下,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跨境资本流动的调控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数量型工具适用于国内外利差大、外部冲击强度大的情形,而价格型工具适用于日常外部冲击较为温和的情形。第三,不同资本账户开放度下,“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调控效果均好于单独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且政策工具适用情形不变。据此,本文认为,在高质量开放进程中,我国应坚持“双支柱”调控框架,推进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创新;加强外部资本流动监测与预警,及时识别外部冲击来源,根据不同冲击特点相机选择政策工具搭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进一步冲击国际资本市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双向波动加剧,对宏观审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巴西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经验,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特点及趋势,并结合巴西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加速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构建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新兴市场国家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经验,明确我国资本项目宏观审慎管理实践探索课题,提出建立完善宏观审慎管理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宏观审慎调控工具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构建应对资本流出风险的审慎管理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有效性纳入全球金融周期框架分析,引入全球金融周期指数,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变量进行赋值,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1990-2020年宏观审慎政策运用较为频繁的典型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加入全球金融周期因素前后的参数估计进行了比较。实证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是有效的,但全球金融周期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效果产生影响,降低了政策工具有效性。各国在实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全球金融周期波动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系统性风险成为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成为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了一个DSGE模型,将逆周期资本缓冲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纳入其中,将宏观杠杆率作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信号,以福利效应最大化为标准,研究在多元化的外生冲击环境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制度安排。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通过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的效果存在局限;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助于降低经济波动,改善社会福利;三是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货币政策配合。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如下:一是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目标、工具、手段上应该相互独立。二是要完善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双支柱政策框架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提升国内金融体系应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有效性。通过构建两期开放经济模型,本文得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联动性的结论,并利用1997—2020年53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基于逆倾向得分回归检验了提出的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减少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汇率波动并降低资产价格联动性,在制度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外汇储备更多的经济体,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更好。此外,使用包含强度信息的LTV工具的估算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边际影响逐渐下降。在稳步推进高水平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以减轻外部冲击、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如何实现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环境中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协调,已成为我国宏观政策调控框架中的重点与关键.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9年的经济数据,运用Diebold和Yilmaz(2012)提出的溢出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环境下双支柱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货币政策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溢出影响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总溢出指数、定向溢出指数和净溢出指数呈现明显的时变特征,并且两类政策的交互影响正不断强化;在不同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情形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交互影响中的主导地位由不同的溢出效应所体现;当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双支柱调控框架以货币政策为主,反之则是宏观审慎政策起主要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双支柱政策的协调应考虑跨境资本异常流动的新环境,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跨境金融关联视角对宏观审慎政策能否抑制国际性银行危机传染这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遭受冲击的10个代表性国家作为样本,构建Logit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传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对本国信贷的影响比对房价的影响更明显,本国及具有金融关联的国家协调实施宏观审慎政策会显著降低本国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在调整银行危机指标及考虑贸易关联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有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对于中国政策当局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吴迪  张楚然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2,505(7):57-75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分析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不同政策的选择和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政策的作用范围不同,不同政策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住房需求和信贷供给,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和产出;而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逆周期LTV政策和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政策在应对房价波动导致的金融稳定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外生冲击的来源会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协调——当经济波动来源于需求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当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金融研究》2019,474(12):125-146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次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目前,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展开了广泛探讨,各国监管当局也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宏观审慎监管.本文剖析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三个重要核心部分,即宏观审慎政策目标、政策治理范围和操作工具,进而探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对中央银行履职带来的挑战.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两者必须协调使用,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主要作用,确保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一致性,避免监管摩擦和监管真空.在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中,由于人民银行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同时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和监管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和支付体系的法定职权,从而决定了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必然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方意  王晏如  黄丽灵  和文佳 《金融研究》2019,474(12):106-12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建立“宏观审慎政策专门盯住金融稳定目标,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稳定目标”的双支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本文基于系统性风险视角,深入剖析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实现机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梳理宏观审慎政策实现金融稳定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造成的潜在溢出性。目前从系统性风险的时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已较为丰富,可以总结为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和货币政策的“资本缺口”机制。从系统性风险的空间维度探讨双支柱政策的研究,也即对双支柱政策如何作用和改变金融机构内部关联网络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政策工具和影响机制上对空间维度双支柱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双支柱政策的制定提出如下建议: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要关注并消除货币政策对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性,同时要加强空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