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神奇之变 当思想的翅膀从“鸟巢”飞回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严俊昌等18位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神奇之变 当思想的翅膀从“鸟巢”飞回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严俊昌等18位小岗村农民按下手印,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农村改革来说,“小岗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那18个血红的手指印,是改革先行者留给国人的壮烈记忆。在中国西部,也有一些地方像安徽小岗村一样,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个阶段的改革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总之,直到今天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国企改革并没有真正、完全到位。  相似文献   

5.
赵树凯 《发展》2008,(2):23-25
农村改革的30年,也是农民流动的30年。观察这30年,可以从两个侧面进行:一个是农民的表现,一个是政府的表现。从政府表现的角度看,这3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具体说是1978年到1993年,基本上是“无政策”时期。第二个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到21世纪初,具体说是1994年到2002年,政策纷纷出台,但政策导向以限制为主,包括出台了若干新的歧视性政策规定。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政策导向发生根本转变,新的政策以促进平等对待、重视保护权益为基本特点。本人认为,最近几年是改革以来解决农民工问题进展最好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肥西县是中国农村改革重要的先行县,其相关实践在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1979年2月,安徽省委就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试验包产到户,1980年5月,邓小平即以肥西为例,肯定农村政策放宽“效果很好”。迄今为止,对肥西县委有关包产到户的态度和行动尚无较详细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材料梳理分析发现:省委许可包产到户试验前,肥西县委于1978年底决定包产到户只搞一季。省委在山南公社开展试验后,包产到户在全县迅速发展,肥西县委尝试“重新组织起来”,推广“三定一奖”。1979年8月,肥西县委又希望以“大包干”代替包产到户。1979年12月,肥西县委放宽政策。1980年1月,全县约九成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肥西县委的政策选择,是农村改革在破冰时期砥砺前行的经典例证。  相似文献   

7.
一、光辉的历程辉煌的成就回顾广州改革开放20年的光辉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4年。是广州改革的起步和单项改革突破阶段。广州的改革同全国一样,是从农村开始的。一是突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格局,1979年开始试行土地大包  相似文献   

8.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农村税费改革”.农业大省安徽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探路者。农村税费改革及农业税取消是一次农村经济利益的大调整.目的是通过对原有的农村和农业领域的税费制度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真正实现“耕者有其利”。取消农业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情省力》2007,(6):26-29
三十年前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和肥西县山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启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发源于安徽,“三大改革”对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30年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安徽农民收入结构、特征、变动规律进行研究.以期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
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以无为保姆在北京等大城市从业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外出问题,90年代初期,外出从业的规模之大以致成“潮”。根据安徽调查总队调查。2006年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1046.1万人,比1986年增加1002.6万人,年均递增17.2%。历史地考察这20年.安徽农村外出劳动力人数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6—1991年的起步阶段,年均递增6.8%;1992—2003年的高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11.
30年跨越三大步 总的来看,中国的体制改革创新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目标探索”、“框架构建”、“体制完善”三个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  相似文献   

12.
说起农村税费改革,有一个人值得关注。他就是安徽省政府参事何开荫。从1985年起,何开荫深入研究农村改革,设计了“第二次大包干-农业税费大包干”方案,率先在安徽阜阳试点,取得成效。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首倡者,作为长期在第一线跟踪税费改革试点的著名农村问题专家,何开荫对税费改革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同时也具有更深刻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适逢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中国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农民们对我们这三十年来施行的改革政策究竟怎么看?他们对三十年农村改革的感受究竟如何?为此,我们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于2008年夏组织安徽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一次针对安徽农民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这次调查的整理结果及我们的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新年的钟声响了!一九九九年来临了!在这辞旧迎新、世纪相交之际,我们首先向各位新老朋友道一声:“新年好!”一九七八年,安徽率先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给亿万农民带来了富裕和希望。一九八五年,正是在安徽这一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5.
回顾廿年,我国农村最具历史意义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在全国搞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实行这种形式的社队,大旱之年获得农业大丰收,这一成就象一股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中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有: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提前一年在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的政策,使近250万的农村学生受益:增加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投入,今年全省共安排预算内公用经费4.6亿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前,安徽小岗村的18位村民冒死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沉寂了近30年后,小岗村以“土地流转”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安徽,曾经孕育过令世界瞩目的徽商和徽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也曾得过农村改革的“头彩”;现在面对“中部崛起”的新转机,安徽能创造新的奇迹吗?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大踏步前进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一个共同始终的过程,1978年前30年也有改革开放;1978年后改革开放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统治的话语,成为支配人们行为活动的指针;新时期改革开放将作为长期国策,比较复杂的或启动较晚的领域,需要把改革坚持下去,争取最后胜利。今后,要加强国家宏观计划对市场经济的导向调控;强化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端正分配问题改革方向,抓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研究;认真考虑农村下一个阶段的“第二个飞跃”.着重解决双重经营责任制“统”的一面.发展新的农村集体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