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末,加拿大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出现重大变化。首先加强了联邦政府在科技政策方面的战略规划,提出了中长期科技发展政策和战略目标,成立国家科技与创新委员会,向内阁政府提供科技政策建议,定期发布国家科技与创新国情咨文。与此同时.加强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将国内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协调统归加拿大工业部负责。并由其负责协调实施重大国内科技专项计划,强化了政府一研究机构一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大力扶持加拿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10日,加拿大联邦政府财政部长向议会提出了2001预算案报告。根据该报告,加拿大联邦政府在2001至2002年度的科技投入达74亿加元,比上一年度的联邦政府科技投入多11亿加元。2001财政预算案具体科技投入情况:投入9500万加元用于加拿大卫生信息研究院(CIHI);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年度预算增加7500万加元,使其每年的预算达到5.6亿加元,比4年前增加1倍;一次性投入2亿加元(通过三个拨款委员会下拨),用于资助大学科研活动,减轻大学非直接科研活动开支负担;国家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组织在近20年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结合当前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转变政府业务型服务机构为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途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园区的政策和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新加坡致力于改善科技竞争力,提出科技发展的政策是:①发展和加强在重要领域的科研能力;②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③建立有效的技术转化系统和知识产权管理系统;④招揽更多外来人才并培养本地人才;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外向型高技术产业和工业园区是新加坡成功之处,主要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形式进行,政府扮演的角色主要体现在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 高新技术园区管理体制的 沿革和动态 政府于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职能是…  相似文献   

5.
《商周刊》2011,(20):43-43
美国 2003年和2004年,皮尤海洋委员会(Pew Ocean Commission)和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先后公布了政策报告:《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和《21世纪海洋蓝图》,向政府提出200多项有关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水平的建议。美国政府于2004年发布《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的科研体制  加拿大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包含有三个大系统,即联邦及省区系统、企业系统和大学系统,三者各有侧重,并且相互关联。  1.联邦及省区系统  在负责科技、研究和发展的国务部长协助下,加拿大工业部部长将负责联邦政府跨部门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协调。“内阁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是加拿大联邦政府总体计划部门,负责审议联邦科技工作。加拿大工业部将具体负责全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负责全国工业发展、地方工业发展和市场管理。负责管理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加拿大…  相似文献   

7.
1995年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交了题为《研究与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展望》的公报。同年11月欧洲议会指定其研究、技术开发与能源委员会对该报告进行深入审议,并要求对外关系、安全与防务政策、发展与合作、经济货币与工业政策、对外经济关系等其它委员会提出各自意见。研究、技术开发和能源委员会于1996年5月7日通过决议——关于欧盟委员会《研究与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展望》的审议报告,以此提出了欧洲议会关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的意见。现将审议报告的要点作简要介绍,供读者参考。一、欧盟制订国际科技合作新战略的背景欧盟制订国际…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报告综述了2005年世界科技重要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各国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主要动向,特别提出了2005年世界科技发展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协同创新合力,而协同创新产出具有“公共—私人”双重属性,其决定了政府应扮演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角色。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界定协同创新政策干预的适度边界,进而从层面—目标—工具三维框架研究我国协同创新政策变迁过程。结果发现,现有协同创新政策发展脉络内含在科技体制改革发展中,3个层面政策呈现“橄榄型”分布、多元化目标明显、工具上环境面为主供给面为辅等特征。最后,进一步提出未来协同创新政策体系设计需要克服的五大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底,加拿大科学理事会(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政府机构)发表了题为《加拿大驻外科技参赞》的报告。该报告认为,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加拿大尚未重视驻外科技外交官的作用。加拿大只向美、英、法、西德、  相似文献   

11.
发展科技的新举措1.加强领导,重建科技理事会英国贸工部大臣贝克特女士代表首相布莱尔正式宣布政府重新组建的科学与技术理事AZJC新改组的政府科技理事会主席由贸工部大臣担任,代表首相主持科技理事会的工作。新的科技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为发展英国的科学技术,并使科技最大程度地创造国家财富和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政府的最高的科技顾问机构,为首相就英国科技发展的框架和战略性的政策提供咨询;同时还要根据政府的需要,就国家的一些具体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咨询意见。2.雄心勃勃,欲成为欧洲知识经济的先驱英国政府已将知识…  相似文献   

12.
英国政府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政府机构中未设立科学技术部,主要部门都有相关领域科研开发的管理机构。政府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由贸易工业部负责,贸工大臣兼任内阁科技部长。另外,贸工部设国务部长或政务次官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辅佐贸工大臣。贸工大臣任英政府“科技委员会”主任,“科技委员会”是英国科技问题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设在贸工部内的政府科技办公室具体负责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科学预算的分配。科技办公室是隶属贸工部的独立机构,其主任由政府首席科技顾问担任,首席科技顾问向贸工大臣、科技部长和首相负责。贸工部科学和创新部长与政府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全面回顾了加拿大2011年的科技发展状况,分析和总结了加拿大科技发展概况、以机构改革和企业创新为重点的科技政策、重点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和国际科技合作情况,并对推进中加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玲群  唐敏 《时代经贸》2007,5(9Z):48-49
文章从“走出去”战略的背景,政府介入的理由出发,分析了企业“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政府角色定位现存的问题,继而提出政府应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现有阶段,应根据需要予以正确定位,积极扮演资源整合者,战略制定者,管理者,保障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5.
英国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政府内阁。 在内阁中,政府总体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贸易委员会主席(即贸工大臣)负责。贸工部内设科技部长,专职协助贸工大臣负  相似文献   

16.
政府科技投入的有效和高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基于2009-2014年我国东中西部九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科学选取“成本-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超效率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和比较了各省政府科技投入成本效益,探求了政府科技投入成本效益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省(市)政府科技投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冬冬 《时代经贸》2011,(8):71-71,82
本文从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及保险经纪公司四个角度分析了国内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借鉴国外科技保险发展模式,对国内科技保险保险提出一些运行建议。具体而言:(1)商业型科技保险是未来国内科技保险的运行趋势,政府应逐渐退出科技保险,实行有政策型科技保险向商业型科技保险的转交;(2)逐渐实现科技保险模式的多元化,引进“半参与”模式、“全参与”模式、“担保”模式、“再保险模式”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各国科技政策调整及其启示舒宁(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为了在今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对各自的科技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呈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美国“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19.
纵观1994年加拿大国内基本情况,可以看出主导加拿大国内发展的主旋律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正是围绕这一主旋律,加拿大政府进行了诸多政策的调整与定位,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反映出新一届自由党政府的基本政策走向,为加拿大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定了基本框架。然而,正像联邦政府在许多政策中所强调的那样,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的工作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和创新,剖析了沈阳在科技对外开放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沈阳对外科技开放应采取的战略与对策,对搭建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渠道和网络,扩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与形式,完善科技工作政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