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从软预算约束的角度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进行分析,使用我国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29个省市的TFP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归功于技术进步,每个省或多或少都存在产出效率低下问题,并用一阶差分GMM估计方法验证了建成区面积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组织的纵向约束角度对制造商和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市场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制造商如何提高纵向约束有效性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组织中,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企业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角度提出了降低代理成本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并且指出在当前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还必须主要求助于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玉峰 《全国商情》2012,(22):16-17
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假定和法律资源稀缺的情况之下,市场对主体行为的评价一方面依据于行为结果,这种治理体现事后模式,也即依据行为结果形成判断;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行为主体在前期表现,也即事前判断。第二种评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信誉的价值,因此,信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然而,法律制度资源的相对稀缺和市场约束依赖于完善的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就会造成市场主体普遍的违约行为,换言之,制度和市场治理的缺失会导致社会信用资源供给的短缺。对于这一原因,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的市场信用制度,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信用行为。这实质上是靠政府职能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从市场机制本身的角度出发,市场的微观机制还是对这一现状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与调节作用。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基于信息对称性的两种状态分析来说明信用缺失的经济原因,希望能够解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约束过于注重“人”的约束,约束形式主要有行政约束、道德约束和员工约束。这种约束相对忽视了制度建设,没有有效利用自我利益约束、财产关系约束、组织关系约束和市场约束等形式,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国企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本文在对国企经营者监督与约束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在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制衡基础上的制度化约束机制将可能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有效约束方式。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社会责任问题也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无论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资源控制,还是从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客观上都要求跨国公司承担其社会责任.规范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可以从进一步加强国际协作、制定和优化约束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实现的行为准则、跨国公司从社会伦理及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主动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及我国政府约束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审核制度的完善等几个方面来入手.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但同时产生了对企业经营者行为约束弱化现象,导致了一些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市场竞争无力、企业缺乏活力。本文就产生经营者行为约束弱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从经济性和非经济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强化约束机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当前特别应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并从所有者和经理人市场两个方面论述了强化约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同时提出还要重视思想、文化、道德等非制度因素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在制度安排与非制度因素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农是政府调控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效率高低直接影响支农效果.本文分析了财政支农的理论依据,总结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借助三阶段DEA模型以辽宁为例对财政支农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财政支农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间效率差别主要体现在规模效率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比重、降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相似文献   

10.
根据西方杠杆治理理论,从实证角度对我国上证50和中小企业板块中的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银行对企业约束的加强,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都随着负债的增加而降低了。杠杆治理效应在中小企业得到体现,但在上证50中却没有很好的显现,银行对这些公司的约束还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财政管理曾长期坚持平衡发展理念。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地将扩张性财政政策纳入到财政管理的框架之内,这也就意味着固有的平衡理财方式被打破。从市场经济与财政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这种重大转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提升我国财政管理有效性和减少被动性财政赤字的积极表现。  相似文献   

12.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质是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其主要理论渊源是政府层级与行政组织扁平化理论、财政分权与利益博弈理论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理论。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积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重要步骤,其目标是通过建立扁平化的财政管理体制以促进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激发、改革交易费用增加、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影响跨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以及部门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需要在规范收支管理、明确公共服务边界、保证县级财力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以提高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主要通过对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实证分析,探讨转移支付制度对我国各地区之间财力横向均衡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绩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财政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功能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相互协调,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两者的耦合关系,导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对财政杠杆与金融杠杆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所起作用进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既要遵循金融业经营的一般规律,注重金融功能的发挥,又要注重与财政功能的有效配合,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并提出了实现财政创新与金融创新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功能耦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财政支农支出本应是财政总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农业的自然特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以及公共财政的本质属性共同决定的.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改革过程中是不断下滑的,而这一现象又伴随着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所以本文认为,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变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并调整其结构是扭转农民纯收入增长停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绩效的实证分析(2001-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1-2003年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总体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实现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方面没有达到要求。为此,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当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经济领域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公共财政的有效运用.通过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保障财政良性运行,以及健全缩小收入、城乡、区域差距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可以促进公共财政自身的和谐、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财政改革经历了一个"统-分-统"的怪圈,自1980年之后基本走上了制度化的分权道路。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是显著区别于先前诸如财政分成和财政包干的改革,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对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予以界定。但是非规范的财政分权制度给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留下了很大的博弈空间,导致其行为异化,在制度变迁中也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及制度供给的缺失,因此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应从多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宏观税负的高低没有固定的判断标准,其合理程度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建设比重偏高、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偏低、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等问题。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进行战略性调整,着力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公共财政,具体改革思路是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支出范围、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遵循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以及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公共财政,以此确定合理的、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地方财政是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的重要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将承担更多职责。然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地方财政债务风险严重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都制约了地方财政作用的发挥。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加强对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监控,以帮助地方财政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