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杨孝伟 《商业时代》2006,(21):77-77,79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是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对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产业集群的生成有赖于区域内资源优势的发挥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源于圈内资源与科技优势的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集群的生成有其自身特点.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应通过产业、企业、市场与政府等多层面的协调配合,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喜雁  孙婷 《商场现代化》2006,(23):226-227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产业及其相关联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和机构基于专业化协作,在相近的地理范围内集中而形成的聚集体,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域范围内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整个武汉城市圈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能充分利用圈内资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曾经取得极大经济效益的浙江、广东等地集中在某一条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大量倒闭破产,为武汉城市圈集群的发展敲响了警钟。鉴于此.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打造基于完善产业链的产业集群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区域经济联动协调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处于长江流域中游与下游地区,通过两大城市圈的联动发展,有利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研究武汉城市圈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推动武汉城市圈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甚至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选取24项指标.建立了反映城市群结构水平的指标体系,选取中部城市群和东部7个城市群共65个城市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群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地方财政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静  马琴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189-190
武汉地缘优势显著,与周边资源丰富、成本竞争力较大的八个城市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群,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财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是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地区发展极的城市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因此,推动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对于城市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中部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武汉作为九省通衢,全国交通枢纽,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较一般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要高,而由其带动的武汉城市圈的外贸状况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近期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巨大。武汉城市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近年来出现了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在某方面进一步带动了武汉城市囤的经济繁荣,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等,这些负面效应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协调,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许多障碍,成为发展的“瓶颈”。国家贸易重心的转移正好给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机会,贸易转型主要在引进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贸易模式转变能加快引进引资结构,改变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贸易模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正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第四极,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研究外贸转向情形下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弘毅 《中国市场》2014,(12):113-116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表现为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之间的竞争,既包含表层的竞争(企业,产品等的竞争),也包含深层次的竞争(区域品牌竞争)。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如何建设区域品牌,对实现中部崛起意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武汉城市圈在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将承担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成员之一,黄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入圈工作,提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从黄石实际情况出发,做大做强工业及外向型经济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弱势产业,使黄石经济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在竞争中保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夏季 《商场现代化》2008,(16):82-83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为龙头的8+1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发展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物流地产战略优势和物流地产运营模式,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物流地产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使物流地产服务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程成 《现代商贸工业》2008,(13):103-103
近几年,建设"都市圈"、"城市圈"已经成为各地区谋求在区域竞争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湖北省建立的武汉城市圈也应运而生。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成因,提出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展开分析,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契机,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使武汉城市圈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吕丹 《消费导刊》2009,(16):60-60
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群的发展状况的排名中,武汉城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为35,仅为上海城市圈的三分之一。由于发展规模较小,产业结构缺乏依存性、互补性,专业化程度偏低,所以,武汉市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不足。但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论文在阐述城市群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妨碍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为区域协调机构的缺失,然后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协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罗天昊 《大经贸》2011,(11):15-15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随着中国城市的普遍崛起,未来将形成诸多城市群,目前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中部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圈等,均渐成雏形。世界级城市群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武汉城市圈建设速度突飞猛进,特别是城市圈中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旅游经济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针对目前城市圈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服务企业为基础、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以完善配套设施为途径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