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国内外许多地质学家研究了铝土矿的成因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主要由于各地区铝土矿床形成的条件有差异,也有因为研究者的观点不同所造成的。作者将已知铝土矿床成因学说,归纳为4类15种。其中包括作者自己提出的新认识,碎屑胶体混合沉积多因说(而不同于“胶体化学沉积”与“机械沉积”说)、次生岩溶堆积说、接触变质说、热烘烤变质说。  相似文献   

2.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河淮地幔亚热柱的隆升,使岩石图发生强烈减薄的同时,地幔物质呈蘑菇状向外围造山带之下拆离。当幔源拆离薄层被造山带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造成减压释荷,使韧性软化岩石转变为深熔岩浆上侵,形成沿造山带轴部展布的点状或线状构造岩浆带,表现为以构造岩浆带为核部的隆升构造一幔枝构造。隆升较快的构造区段上覆盖层里揭顶式大幅度拆离,形成典型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变质核杂岩演化过程控制着成矿物质的运移、聚集、成矿作用,并在幔枝(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4.
马山金矿床是在著名的铜官山铜矿田内发现的一个独立的金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初步表明该矿床具有“两型一体”特点,即既有岩浆热液沿层间构造断裂的充填—交代型矿体,也有在黄龙组白云岩段底部的原始沉积黄铁矿层基础上的叠加—改造型矿体。二者在物质组份、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总硫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矿体产状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埃塞俄比亚欧加登盆地构造地质特征的研究,结合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明确了盆地形成演化历程、构造区划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欧加登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大陆板块的裂解、漂移与洋壳的扩张,经历了Karroo陆内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局部抬升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明显的"下断上坳"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经历了陆相和海相两种沉积环境,陆相沉积发育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海相沉积发育在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共发育了陆相和海相两种类型烃源岩、储层及多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当数十三陵剖面最为典型,出露厚度2229米。前人按岩性、化学成分、叠层石、沉积韵律与旋回性等划分四个岩性段。笔者经多年剖面观察,较详细地描述地层中出露的各种原沉积构造与相标志,用来识别确定岩石成因类型。然后采用马尔柯夫链进行数学统计分析,旨在建立地方性的沉积层相序模式。经分析后认为,本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地层中沉积韵律十分显著,可归纳总结出三种类型:即水进型、水退型和连续对称型。浅水动荡标志十分发育,拥有多种形态类型的叠层石,具有欧文(1965)、扬(1972)所提出的陆表海潮汐沉积特征。据此得出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湖汐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条山地区为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之一。区内分布的铜矿类型主要有横岭关,铜矿峪、篦子沟三种类型。横岭关和篦子沟两种类型铜矿为沉积变质型,铜矿峪型铜矿为变质斑岩型。它们分别产于中下元古界不同时代地层中。中条山地区为一古岛弧区。实际资料表明,中条山地区产于不同时代地层中的铜矿具有成矿继承性。中条山地区各种类型铜矿都遭受变质作用影响。除对其原始矿床形态产状进行改造外,主要是后期变质热液活动,淬取矿床或含矿岩石中有用组分,在条件适宜的场合下形成脉状铜矿,使矿床变得更富。总之,中条山地区各种类型铜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与古岛弧区的发展演化,及由此而产生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动、沉积及变质作用等重大地质事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8.
与I型和S型花岗岩一样,A型花岗岩也是一种重要的成因类型。对A型花岗岩的有效鉴别,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是必需的。过去有关论文较少,一般就其个别方面予以论述,有些不够全面具体。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就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构造环境和矿产等方面,给出综合、准确、适用的A型花岗岩鉴别标志。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阶层结构是呈明显的“葫芦”型或“金字塔”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最重要特征是呈“橄榄”型即中间群体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中间阶层,并有占据社会结构主体之势。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并将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和主要途径,因此,加大对中间阶层的培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铅锌矿床的成矿元素可划分出23种元素组合。不同成因矿床、地质历史中5个大的铅锌成矿期及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都有各自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元素组合类型。矿床成因从沉积到岩浆到多成因叠加,从地质历史的早期到晚期,从相对稳定的沉积盆地到剧烈的构造岩浆作用带,元素组合从简单的1—2元素组合演变为复杂的多元素组合。元素组合的复杂性是中国大陆频繁剧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多种成矿作用的存在及其相互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地质学角度,通过对碴瓦莫拉矿床矿石和岩石原生构造,次生构造以及热液物质与矿化关系等大量野外观察资料的研究,为“同生沉积说”提供了地质依据。作者认为,产于千枚岩、石英岩及砾岩中的石英(长石)脉没有矿化痕迹,是对“矿质源子矿区北部花岗岩浆”观点的有力否定,而认为“所有成矿物质来源于白云岩本身”是合理的。本文还提出了影响矿体定位的三个因素,即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热液作用,强调了区域第二期褶皱作用在诸因素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多字型构造”也叫做“§型构造”,这两个用词都是由李四光最先提出的,二者分别用于中文和英文文献之中。此外,中国和日本某些地质学者也常以“雁行状构造”称之。多字型构造最突出的一个形态特征就是组成它的构造形迹相互间排列呈雁行状。大型者多由几组构造形迹共同组成,小型者则不—定,有时仅有某一组或两组裂隙发育。多字型构造在地壳中广泛发育,数量上远远超过其它扭动构造体系,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内容也极多。本文试就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偏重于野外工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胡篦型富铜矿床是中条山铜矿的重要类型,对于这种类型铜矿床的成因,众说纷云,有的说是热液矿床,有的则认为是沉积变质矿床。在火山成矿说盛行之时,也有的提出是远火山——沉积变质矿床。这些不同成因观点的争论,至今仍在进行中。笔者认为该矿床是在一种局限性的高碱质高盐度的蒸发盐环境下形成的。后期的构造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太行山中段呈斜列式分布的阜平隆起和赞皇隆起相接区域的构造特征和成因分析,认为它是在大古宙平缓隆起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变质核杂岩构造,它包括两个变质杂岩核、剥离断层和盖层三个构造部分,其构造性质各异,代表了不同层次岩石的变形特征。由沿下元古界和太古宙岩石间不整合面发生滑脱形成的韧脆性拆高,断层带将下盘韧性变形和上盘的脆性变形隔开,上盘盖层中滑覆—推覆构造系向滑覆—滑覆构造系的演化,反映了本区中、新生代陆内伸展环境下在重力滑脱条件下,由简单剪切向转动的复合剪切作用机制转化,是造成本区变质核杂岩构造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类成因的完整概念,包括岩浆的物质来源与一定来源的物质通过怎样的途径(或方式)形成花岗岩浆并最终形成花岗岩(即岩石的形成作用)这两个方面;此即国内外许多岩石学家所倡导的岩浆物质来源与岩石形成作用相结合的现代岩石学分类思想。对于花岗岩类的总的成因分类,孤立地强调这两个方面的某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同时,自然界产出的花岗岩是多种多样的;其产出和形成的条件,也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因此,仅仅停留在笼统的总的花岗岩成因分类上,远远不能反映自然界客观产出的花岗岩类的复杂面貌。完整的花岗岩成因分类,必须是递次挨级的多级成因分类。基于上述思想,作者提出了华南花岗岩类三级成因分类的划分方案(见表1),并对三级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依据、准则和命名原则,以及花岗岩成矿的专属性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分析不同形态黄铁矿的形态特征及成因。特别对较典型的叠层石黄铁矿、显微莓球黄铁矿、黄铁矿的微小球粒及较罕见的螺旋状和丝状黄铁矿用生物成因进行了初步解释。认为微生物(藻菌类)对矿床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初步提出高板河黄铁矿矿床的形成是生物与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期热液活动进一步使成矿物质富集,为较典型的层控黄铁矿矿床。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初以来,人们对岩石物理学的兴趣明显地增长。在解决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课题中,岩石物理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其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工作与岩石磁性有关,这是因为岩石磁性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质信息。同时,岩石磁性研究较简易,快速,并可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其中花岗岩类的磁性研究尤为深入。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侵入岩,它在很多情况下与铅、钨、锡、钥,锌及其他有色和稀有金属矿床有着空间上和成因上的联系,就各种观点的研究系统而言,它也是工作最详细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双峰式”花岗岩是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母岩。金矿床的分布严格受高峰值花岗岩的控制,距高峰值岩体最大距离不超过5km。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双峰式”花岗岩为岩浆型花岗岩,是同源同期不同阶段形成的一对花岗岩体,含金量明显呈现两个峰值,即早期为低峰值花岗岩,晚期为高峰值花岗岩,其时代为燕山期。“双峰式”花岗岩是找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的重要岩浆岩标志。  相似文献   

19.
山西各个山区五台群及其相当地层,早期部经历了平卧褶皱作用,而如今地质图上却已看不到早期平卧褶皱的形态与走向,所看到的只是反映后期轴面陡立褶皱的一系列地质界线。平卧褶皱若未经后来构造变动,其图面特征与水平地层区完全一样,除了褶皱转折端以外,只是一系列平行等高线的地质界线。当平卧褶皱后期发生倾斜或剥蚀面是倾斜时,它的图面特征与单斜地层一样(除了转折端以外),将是一系列平行的地质界线。当平卧褶皱受到后期轴面陡峻的褶皱迭加时,随着迭加褶皱轴向与轴面的不同,将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图案,早朝平卧褶皱的特征已无法在图面上保存。故我们把平卧褶皱称为“隐性褶皱”,而轴面陡峻的褶皱,因为在地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它们的特征而称之为“显性褶皱”。由此可见凡早期是“隐性褶皱”的褶皱区,其地质图只显示后期轴面陡峻的“显性褶皱”。对几经褶皱—剥蚀—再沉积的早前寒武纪复杂构造区,要识别早期是否存在平卧褶皱需通过将已褶皱的不整合面展平的方法才能求得。因为经过变位与变形的平卧褶皱,现在已经以轴面倾向与倾角不等的平厅褶皱面貌出现了。在这些地区由于研究程度及客观保留程度不同,早期平卧褶皱被忽视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20.
地壳运动的方向分为上下、左右、前后三种。上下波动叫蚕行波,左右摆动叫蛇行波,前后推移叫蠕行波。地壳运动是这三种波相结合的运功,它们不可能相互分开。由这三种波浪运动所形成的或大或小的断块或岩石碎块镶嵌在一起,构成波浪状镶嵌构造。——这是本文作者所提出的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运动并不形成正南北和正东西向构造,而是形成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的斜向构造,由这些斜向构造相互交叉,构成了地球上的网状构造格局。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特点,其一是地块的相对稳定性和构造带的比较活动性;其二,构造带在力学上多是剪切或挤压张裂性质,它们总是交替进行的;其三,剪切带之间都有相等的间距,即等间距性。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认为,地壳运动的推动力不仅是地球自转所派生的离心力与水平分力,而且还有地壳自身脉动的原因,该构造学说把垂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