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韩自贸区是东北亚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旨在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拓展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通过政府间协定,中韩两国市场会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联合,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建立中韩自贸区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促进两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链的全面融合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发展优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贸区,从各方面阐述了大连市的情况,分析了大连市在中韩自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韩自贸区的发展历程与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使各国都希望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政策,来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中韩两国所拥有较为稳定的政治基础、经济互补、文化和地理位置优越等先天优势,为中韩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章通过回顾中韩自贸区发展的历程,对其的建设背景、现状与难点进行详细地分析,理清中韩自贸区的发展趋势,从文化交流、产业结构、贸易摩擦三个方面提出有利于中韩自贸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自贸区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降低关税活跃区域经济的作用,还可以为商品进口和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支撑,使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化,提高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从目前自贸区的建立来看,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引人瞩目。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合作日益频繁,中韩两国贸易有许多合作和成长的空间,特别是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效果明显。为此,立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实际,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质量,还能加深对中韩自贸区的了解,提高中韩自贸区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效果。中韩自贸区的建立降低了汽车进出口关税税率,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下降,刺激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减轻了进口汽车企业的税务负担。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推动了本土汽车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本土汽车企业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对降低本土汽车企业进口成本具有重要影响,对繁荣汽车进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加剧了两国汽车企业间的竞争,中韩自贸区内较低的交易成本,鼓励了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两国的汽车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没有了特定政策的保护,两国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公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一定的冲击,对我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较大竞争,缩短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周期,影响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中韩建交20多年,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在金融危机后时代的今天,随着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的改变,中韩两国不断加强和深化在经济贸易领域中的合作,目前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本文在分析中韩两国经贸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中韩自贸区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
持续近两年半、历经14轮谈判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两国政府代表已在11月中旬签署了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的会议纪要。中韩两国经贸、金融合作愈发紧密。目前综合水平最高的自贸区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11月17日召开的"中韩自贸区谈判"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中韩自贸区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综合水平最高的自贸区。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建交之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领域中的合作将会变得更多。当前,中韩两国已经签订了自贸协定,这将会促进两国经贸的繁荣发展。天津自贸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实现对接,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本文中,介绍了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阐述了中韩自贸协定对两国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天津自贸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韩两国经过近18年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东亚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双方贸易额与投资额的扩大,两国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区域FTA达成了共识。以两国投资问题为主线,通过分析中韩投资现状及两国投资政策导向.阐述中韩FTA之后的投资效应,以及建立自贸区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亚君 《对外经贸》2016,(11):17-23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经贸关系,实现对外贸易战略目标的重要策略与手段。在考察中韩两国双边贸易额、贸易结构和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采用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以及贸易潜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乘积、两国人口乘积、加入APEC对中韩两国的出口都有正面影响;而国家之间的距离以及国土面积对出口都有制约作用。利用引力模型预测的贸易潜力表明,2000—2014年,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从潜力巨大型逐渐转化为潜力开拓型,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则基本属于潜力再造型。从长远来看,双方需要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才能促进双边贸易的长远发展,而中韩自贸区的正式建立必将成为促进中韩贸易长远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给双方带来贸易便利,并对农业、钢铁产业,以及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中韩实现贸易便利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商务部网站的介绍显示,据中韩自贸区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  相似文献   

11.
中韩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两国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局部均衡为基础,建立校准模型,从产业层面测算了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贸易流量的影响。模拟的结果表明:如果中韩不建立自由贸易区,那么中韩贸易将会较大程度的受到韩美自由贸易区贸易转移带来的影响;如果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则更有利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1日欧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实施。该协定成为各自经济体与贸易伙伴签署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既是双边密切经济关系的需要,也是各自实施FTA战略的结果。欧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是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很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协定,开放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世界贸易组织。欧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出现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韩国目前在中日韩三国各自实施FTA战略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区域性FTA已经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新趋势,中韩日FTA的构建对于3国经济融合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中日韩FTA的相关研究与谈判进程;然后分析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结构、特征与趋势;最后,结合FTA资本聚集效应,按时间序列构建动态递归式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中日韩FTA对3国国内生产总值、福利(EV)、外贸进出口、贸易条件等产生的各种潜在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智  余程程 《华商》2008,(22):93-93
Unde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being a main trend of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East Asia should make China and Korea as a breakthrough, build Sino-Korean free trade district, and then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ast Asia’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oth China and Korea want to contribute to FTA and keep the close geographic, humanistic and trade relation. Both countries’ political relation has been improving. In the IT industry, the focus of sino-Korean FTA, sino-Korean IT industries develop quickly and possess the cooperative basis. While in the FTA’s construction, IT industries’ cooperation faces the obstacles: Sino-Korean economic nationalism ; the existence of huge china trade deficit for sino-Korean trade ; the copyright dispute in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Sino-Korea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ush the sino-Korean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王智  余程程 《华商》2008,(21):93-93
Under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being a main trend of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East Asia should make China and Korea as a breakthrough,build Sino-Korean free trade district,and then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ast Asia’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Both China and Korea want to contribute to FTA and keep the dose geographic,humanistic and trade relation.Both countries’ political relation has been improving.In the IT industry,the focus of sino-Korean FTA,sino-Korean IT industries develop quickly and possess the cooperative basis.While in the FTA’s construction,IT industries’ cooperation faces the obstacles:Sino-Korean economic nationalism; the existence of huge china trade deficit for sino-Korean trade;the copyright dispute in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Sino-Korea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push the sino-Korean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合作程度大大增强。东亚地区尤其是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日渐密切,加强区域内合作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此背景下,中韩两国政府提出了建立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建立中韩FTA的政策建议包括采取措施缩减贸易逆差,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合作,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和加强两国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在自由贸易区(简称FTA)内,贸易利益如何在成员国间分配取决于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型的南南FTA中,具有极端比较优势的国家利益将受损,具有中等比较优势国家将获益。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来说将主要带来贸易转移,进一步导致优势产业在东盟的集聚,强化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与东盟的贸易逆差,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生产链条的末端长期驻足,并导致利益损失。政府必须对此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相似文献   

18.
由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轮轴—辐条"结构组成的错综复杂的FTA网络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模式,相关国内外文献较少从微观视角涉及这种新模式的福利效应分析。本文在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分析了"轮轴-辐条"及其扩展结构下不同地位国家的福利和FTA收益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轮轴国与辐条国之间存在不对称收益,轮轴国取得的福利大于辐条国,轮轴有自我强化效应;(2)辐条拓补和多轮轴-辐条结构的福利分配情况复杂,受到产品替代性、贸易互补性、市场份额以及规模报酬递增水平等共同影响;(3)从轮轴-辐条结构进化到全球自由贸易将会增加辐条国的福利和贸易额,降低轮轴国的福利和贸易额。在深入考察FTA网络的构建及其稳定性基础上,墨西哥、韩国、日本、俄罗斯及南非是优先的可选FTA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经贸规则的加速重构,我国自贸协定的谈判和签署步伐明显加快,且签署协定的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协定实施对双边贸易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果。未来,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将呈现出覆盖范围更广、开放层次更高、协定对象向重点国家和地区突破的态势。为了实现"形成覆盖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目标,我国应通过积极参与构建超大型自贸区、将自贸区网络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深化自身改革提供制度支撑、综合考量宏观收益开展自贸谈判、设计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自贸协定"范式"等策略来推进自贸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建立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将会给中韩两国和世界带来贸易创造效应,使福利水平提高;同时将会使两国的农业结构和其他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在保证保障两国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建立的顺利进行的同时,韩国应采取必要措施以缓解社会矛盾、弥补自由化给农户和相关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发挥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加大对中国农业的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