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寿双 《商界》2006,(10):52-54
民企公众化、股权分散化是大势所趋。但随着股东的增加,特别是小股东的增多,就会出现股东的权利意识表面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公司内部治理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果不能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很容易导致公司管理的“无政府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债权人、客户、职工、政府参与公司治理,弥补“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吸收债权人、客户、职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是对传统“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严苛的外资股东,是这家万亿公司治理转型的推手。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也被译作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专家学者们对“公司治理”一词有不同的表述.大致有以下几类;1将公司治理看成是一种制度安排;2.将公司治理视为一种组织结构:3将公司治理结构视为一种决策机制,4、将公司治理视为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5.将公司治理视为监督与制衡机制。总的说来.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在追求公司经营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公司各利益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或者说是协调。由于现代公司各利益者除了公司内部的股东、  相似文献   

5.
论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与消费者参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金林 《消费经济》2002,18(1):59-61
传统的股东主权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治理的惟一主体,但是,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失灵表明,股东主权原则存在严重缺陷,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认为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区等都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各种制度安排,本文在论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基础上探讨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特别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掏空"(Tunneling)是Johnson等(2000)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法律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但掏空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猖獗,本文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现状,并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从内部治理、法律原则、监管现状、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股东至上理论与委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当地社区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初步分析,推定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张建文 《商场现代化》2006,(28):297-298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中的“形骸化”现象公司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集经营行政权与监督权于一身,公司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之事频频发生。为此美国率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是不  相似文献   

9.
股东表决权作为股东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它是股东干预公司经营决策及平衡公司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股东表决权诉讼则是因公司剥夺或限制某一股东或某一类股东表决权,或对其它股东表决权行使的效力争议而提起的诉讼。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股东表决权诉讼对于保障股东表决权实现,维护公司利益平衡,促进公司治理提供了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实施"隧道行为"的原因、方式及其危害,并从公司治理入手找到适合防范与治理"隧道行为"的措施,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控股大股东的"隧道行为",保护广大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当前公司治理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复杂的股权结构使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并衍生了一系列代理问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研究,主要包括两权分离与公司绩效、公司价值、资本结构、盈余管理和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关系等问题,而且在许多方面的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对这些问题的综述,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适应公司的产权结构,以股东与经营者分离、分立和整合为基础,连接并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制度安排。公司制度中,股东因向公司出资而享有股权,配置科学、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股权的行使,充分满足所有股东的利益追求。但现行公司治理结构,犹如一柄“双刃剑”,在维持公司存续的同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利的侵害始终无法避免。本文试图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出发,提出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权利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保护股东利益是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媒体的监督是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本文分析了媒体对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效应,并指出了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媒体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效应,希望通过加强媒体的监督,实现公司治理保护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资本市场,控股股东普遍存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控股股东有通过非效率投资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动机,公司治理是制约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减少非效率投资的重要机制,公司治理是否能很好地抑制大股东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是否会受到大股东持股的影响?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会弱化利益冲突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利益冲突也能抑制公司治理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实证检验的结果基本支持上述结论,公司治理会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而公司治理的抑制作用在大股东控制权较低和不存在两权分离时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5.
股东层治理风险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东会治理风险是指由于股东层内部结构和股东自己的道德而给公司治理可能造成的风险。股东会治理风险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在股东层内部存在股权问题。这些风险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怎样?又是如何影响公司绩效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而其中内部治理结构也就“是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完善也成为焦点问题。本文从具体细节方面阐述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确保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7.
田敏 《商场现代化》2007,(13):395-39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弊端,上市公司控制股东损害公司和弱势股东利益事件频繁发生。本文认为,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我国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恶性掠夺中小股东利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立法对控制股东课以诚信义务,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本文还提出,我国可引入控股股东债权劣后受偿制度和表决权信托机制,以加强对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规制。  相似文献   

18.
刘蔚 《商场现代化》2005,(35):41-42
公司治理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保护股东利益是公司治理的目标之一.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媒体的监督是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本文分析了媒体对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效应,并指出了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媒体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外部效应,希望通过加强媒体的监督,实现公司治理保护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侯彬 《中国市场》2011,(2):48-50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移植西方国家基于"股东至上"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委托代理制,实行股东"单边治理",存在理论基础过窄、解释力不强,并与国家所有制矛盾,需要引入相关理论,拓展理论基础,建立股东、利益相关者、公共利益代表共同治理机制,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  相似文献   

20.
陈伟民 《商业研究》2006,(14):81-83
公司资产和利润被转移到其控制性股东手中的“隧道行为”普遍存在,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这种控制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隧道行为”应依靠一套严密的规则,包括以立法和政府管制为主导的关联交易的监管;充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尊重独立董事的意见和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