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开放经济体,本币升值会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5—2011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FDI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即期汇率升值与FDI流入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FDI流入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民币远期汇率变动与即期汇率波动的变动反应较敏感,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远期汇率升值与即期汇率波动弹性加大都不利于我国FDI对产业结构优化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中国贸易弹性的估计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其相关检验估计了中国1994-2005年贸易单性,并对中国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需求关于汇率弹性都是缺乏弹性的,而出口需求关于国外收入和世界价格弹性的绝对值都大于2,进口的国内收入弹性稍大于1,因此,仅靠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很难缩小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1985年~2006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变量影响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动态效应和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不同地区影响差异显著,出口方面,西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东部地区出口下降0.51%,而西部地区下降1.36%;进口方面,中部地区受汇率影响最为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西部地区进口下降0.56%,而中部地区进口下降1.65%。  相似文献   

4.
薛文博 《财会通讯》2006,(12):33-34
近期,由于我国巨大的国际贸易顺差以及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因素,汇率市场上人民币一直面临升值压力。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一、进口环节汇率风险防范措施在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在进口业务上是受益者,汇率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汇率的适应性预期引入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推导出影响汇率的因素是汇率预期和经济基本面因素,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汇率预期是影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管理升值惯性的核心是改变市场对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管理升值预期的重点是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进而弱化升值预期的自我强化机制,改变人民币升值惯性,而减少人民币的超预期升值的重要举措即实现人民币的双向波动。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在近几年面临着很大的升值压力。我国应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增强汇率的 弹性和灵活性,从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结售汇制和健全外汇市场入手,深化汇率制度改革,以化 解人民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构造中美出口和进口贸易模型,通过 VAR 模型和 VEC 模型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波动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表明: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长期内升值有利于中国对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汇率波动短期内对出口的冲击大于进口,长期内有助于中国对美出口,对进口无影响.中美两国要调整各自贸易结构,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止汇率大幅波动,才能最终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升值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国内市场经济和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且幅度大,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已超过10%,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必将对国内行业格局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学会灵活掌握运用多种工具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同时,调整思路,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从多方面入手,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19日至今,随着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政策的出台,人民币对美元重新进入升值空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68277降至2011年7月末的6.4495。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54%。  相似文献   

10.
王莉  袁晓娜 《价值工程》2011,30(5):136-136
对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悖论"的解释分为两个方面:导致通货膨胀不能"替代"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人民币升值不能"替代"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失效,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构型通货膨胀,而非输入性通货膨胀,以及物价上涨的原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王艳涛 《价值工程》2011,30(23):113-114
人民币持续升值已经对中国部分出口产业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使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类别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其差异,并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增强中国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艾书琴 《企业经济》2012,(9):119-122
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不可忽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此问题,对保持我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目  赖应鹏 《价值工程》2006,25(11):158-161
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进出口总值达14224.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70%,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步确立了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至今已升值约3.3%。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将影响到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克莱因模型,采用1999 ̄2005年季度数据,建立我国进口、出口的自回归双对数模型,深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实际进出口的影响,以期为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肖明 《企业技术开发》2008,27(4):106-108
汇率改革两年多来,我国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中,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于以国际业务为主的进出口企业更是影响深刻。文章在总结汇率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打破中国制造的“低成本”魔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但是,中国制造的破坏性策略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低成本的魔咒,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都在上涨,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王华杰  赵勇 《价值工程》2005,24(5):88-91
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热点问题,经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受人民币汇率影响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人民币币值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升值是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1998~2008年SITC Rev.3五位编码产品与制造业22个行业的对应关系,构建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测算指标。并采用系统动态GMM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部知识变量在出口结构深化与升级中的作用得到强化;外资企业在中国研发投入与创新意愿不足;FDI对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深化对中国出口技术水平具有稳健的提升作用。可见内部动力挖潜和影响因素的行业异质性,决定了不同行业应强化有利于本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提升的因素,在采取手段提高本行业出口技术水平时,应同时兼顾国家外资与就业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5年7月21日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升值2.1%。文中对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作了探讨,对人民币升值给韩国企业对华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人民币再次升值的可能性和对韩国企业的对华出口所可能带来的更深远的影响,从而提出韩国企业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的升值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改革以来,人民币总的走势趋向于升值。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升值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人民币的升值会对我国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需要谨慎对待。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国政府在对待这一问题所持有的态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严 《价值工程》2011,30(8):91-92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许多对外出口企业尤其是附加值很低的一些建材和家具生产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外部需求的萎缩,传统出口市场对我国出口建材商品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的效应开始显现,人民币升值改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布局给经济带来动荡和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国内大量的出口型建材家居企业则将国内市场看做必争之地,因此也加剧了国内建材家居行业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