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东北国有林区在我国林业建设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其改革与发展是我国林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围绕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的探讨层出不穷,但纵观这些探索大都直接从森林资源变化和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的现状分析入手,直接着眼于林业。从地域经济的角度看,尽管东北国有林区是以林为主的特殊经济区,但林业毕竟是地域经济中的一个行业部门,它的发展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因此,把握经过几十年开发建设后的林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林业“两危”状况十分严重的形势下 ,多种经营是解决“两危”的根本途径之一。但有些国有林区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林业多种经营的实际 ,提出国有林区应当发展多种经营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有森工企业“两危”仍在加剧,陷入严重经济和资源双重危困的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在黑龙江国有林区全面推行了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森林管护承包责任制是国有林区最后的“路”,还是过去的“摸石头”,作者认为这必须在对国有林所肩负的历史、现实任务和所承担的角色做出深刻剖析后再下结论。  相似文献   

4.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可采资源日益减少,林区的“两危”严重影响着林区的生产和职工生活。如何扭转“两危”局面,振兴林区经济是摆在林业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扭转局面。在林区改革中,国家应根据国有林区的政治、经济和林业生产的特点制定更宽松的特殊政策,进一步扩大林业部门的经营自主权。林业部门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不失时机地将步子迈大一些。当前,在国有林区,管理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一直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属计划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长期过量采伐,重索取,轻投入,使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自9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两危”(资源危机、经济危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不堪重负,缺乏应有的活力,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走上振兴之路,必须在管理体制与发展战略上实施重大改革。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伊春森工系统的实际,做一点初步探索。1.关于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林业“两危”状况十分严重的形势下,多种经营是解决“两危”的根本途径之一,但有些国有林区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结合林业多种经营的实际,提出国人林区应当发展多种经营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确立我国林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身于国际分工和竞争,我们以伊春林区为例,研究和系统论证,现将结果论述如下。探索国有林区摆脱“两危”的新途径,积极跻就国有林区劳务输出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林区林业经济不是一般的商品经济近几年来,林业经济理论界和林业实际部门的许多同志都认为,国有林区之所以出现了资源枯竭和资金危困状况,是由于长期以来不承认国有林区经济是商品经济所致。持这种主张的同志进一步指出,要使国有林区从当前的两个危困中振兴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彻底改革现行的国有林业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9.
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从林业经济转向林区经济 ,这是目前国有林区脱危解困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践“天保”工程 ,建立多元化保护森林资源机制的需要。因此可以说 ,发展林区经济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作为木材的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量采伐,致使国有林区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国有林区“三危”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所致。王永清同志撰写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有林区正面临着森林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严重局面,这已不是个别林区、个别企业的状况,而成为整个国有林区的通病。导致“两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许多同志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在本文里仅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化区域经济,并实施相应配套的扶持政策来根治“两危”,谈一点浅见。一、诸多对策均有益,但单方难治综合症对“两危”问题,许多专家、学者、企业家及有志之士若干年前就早已发出警报,并相继提出了诸多解治“两危”的对策与办法:诸如:  相似文献   

12.
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林业经济转向林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林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林业经济转向林区经济,这是目前国有林区脱危解困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践“天保”工程,建立多元化保护森林资源机制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发展林区经济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有林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作为木材的生产基地。由于长期过量采伐,致使国有林区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森林资源危机、林业企业经济危困、生态环境恶化,国有林区“三危”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所致。王永清同志撰写的专著《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森工企业的“两危”,已发展成为社会性的重大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正在引起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关注。下面联系松花江林区的实际,对森工企业“两危”的成因和对策,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对影响国有林业企业“两危”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也分析探讨了国有林区出现的各种改革措施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作用。指出,在国有林区,国有加工业改制进展迅速,家庭式经营管理和市场化手段成为森林资源管护和经营基本制度要素,许多新做法提高了森林培育、采伐和经营的效率,但社会保障体制严重缺位。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利润分成机制、企业社会负担对企业创收存在过强激励,是森林资源破坏的根源。分析结果不支持农业生产等同于毁林的判断。改革方向是建立地方公有林体系,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将精力集中于公共物品提供方面。深化改革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使之规范化,催生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和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而当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短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最为匮乏,并已成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继“两危”之后所面临的又一大危机。本文对林区人力资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国有林区职工在“两危”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知难而进,奋发图强,通过发展家庭经济闯出一条致富之路,有效地缓解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矛盾,促进林业的振兴。实践证明,发展职工家庭经济确实是强企富民的一条重要途径。1.林区农庭经济的特点林区家庭经济是以一家一户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其他国有林区一样,也陷入了“两危”的困扰之中。“两危”的出现,绝非偶然,是林区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面对困难,林区的一些企业在发展林产工业及多种经营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表明,发展林产工业及多种经营是林区摆脱“两危”,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1.规模生产是林区发展林产工业及多种经营的根本林区的林产工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只注重单一的“大木头”生产,因而使得林区各企业拼资源,结果是资源越…  相似文献   

19.
国有森工企业的主业是森林经营和木材采运.但是由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末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改革开放初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淡漠.森林资源消长严重失衡.一度使国有森工企业陷入资源危机、资金危困的“两危”境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1998年开始.国家林业政策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我国国有林区存在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问题,财政部、林业部制定了《关于国有林区森林工业财务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括:财务体制改革,由“利改税”改为“财务包干”办法;在1986年提高木材价格的范围内,适当增加营林资金;恢复固定资产折旧和建立伐区道路延伸费制度等。所有这些改革和措施,对缓解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经济危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林区的问题,特别是育林基金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