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商》2015,(20)
本文运用就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于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察广东省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就业弹性,利用结构偏离度分析了广东省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得出广东省第三产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广东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长缓慢,就业比重变化不大,因此广东省应该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苏省1990-2016年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展开了研究。就业产值弹性和结构偏离度两大指标的测量显示,当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良好的吸纳能力,且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存在吸收其他产业流出劳动力的空间,最后提出了有效增强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领域,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广东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探索了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从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行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差异制约着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商》2016,(3):279-280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出现了经济高增长而就业低增长的情况。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阶段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很小。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计算内蒙古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得到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据此提出提高内蒙古就业率的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挖掘第三产业就业空间;扶持私营企业,鼓励创新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6.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的特点。通过对吉林省就业结构的剖析,采用各次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发展第三产业就促进就业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从而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吉林省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潜力进而提出若干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通过国际比较,本文对我国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要转向第三产业,而传统的商贸餐饮业和新兴的服务行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部门的行业数据,通过面板分析方法,考察了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对投资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投资就业吸纳能力包括行业就业强度与投资就业偏向度两个层面.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行业就业强度具有负面影响、对投资就业偏向度具有正面影响,对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具有不显著的负面影响;制度环境改善对行业就业强度、投资就业偏向度、总体就业吸纳能力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表明各地区在制度环境层面对现有政策进行修正,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能切实推动我国的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9.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第三产业不同行业间就业弹性存在很大差异。在对 1 991年之后第三产业各个行业的要素贡献加以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发现 ,有些行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技术 ,表现出某些第二产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我们具体分析了第三产业中比重最大的四个行业的不同情况 ,认为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问题上 ,要对不同行业区别对待 ,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吸收就业。另外 ,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培训 ,提高就业者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偏离度和回归分析两方面对山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优化山西省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一产就业比重;优化二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1982-2008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第三产业就业数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与第三产业就业正相关,但服务贸易进口与第三产业就业负相关,并且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进口对第三产业就业负拉动效应大于服务贸易出口正拉动效应。短期内,服务贸易出口显著地促进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服务贸易进口则与第三产业存在着并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加上我国对外资吸引力增强,外商对安徽省进行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50.65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商总金额的比重为51.3%。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的实证分析,揭示出安徽省服务业利用FDI对安徽服务业的经济发展、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性服务作为服务业和加工业的粘合剂,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成为先进工业化国家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因而,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就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与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贸易结构落后,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竞争力较弱,影响到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我国制造业。因此,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改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生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巴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再工业化。2010-2012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增速高迭22%,超过进口增速19.3%。中关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举措必然加剧中关贸易摩擦,增加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就业,对此,我国应加大对核心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同时激发国内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资。  相似文献   

15.
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了青岛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也为就业结构提供了新的调整和拓展空间。通过建立模型对1988-2010年青岛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确立的目标进行预测,得出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应坚持:第一产业重点提升水产渔业的发展水平;在依托海洋低耗能、低排放和高效益的第二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加强高等教育、海洋研发作为金融、法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影响,就业结构调整方向预测数值应符合蓝色经济产业升级的需求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新疆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具有与其他省市地区不一样的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使得新疆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了自身的特点。新疆的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全国最低。大力发展新疆服务业,对于推进新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就业问题,保证新疆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疆服务业的实证分析,新疆的服务业为了实现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应将服务业的发展从第一、第二层次向第二、第三层次转变。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相对滞后、国际化水平不高、现代消费性服务需求不足。提高其贡献度,需要整合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探索、合理布局集聚区;扩大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引入老龄化与服务性消费比重的交互项,综合运用多种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稳健性分析,考察老龄化通过服务性消费渠道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但老龄化引致的服务性消费比重的提高能显著减弱这一负向影响。进一步扩展讨论的结果证实,服务性消费确为老龄化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释放老年人口的服务性消费需求,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对我国的就业问题带来了两种负面影响:一是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二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没有构建起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传统劳动力就业的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会倒逼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使重化工业战略更加得到强化。因此,应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An update of Victor Fuchs analysis shows an astonishing regularit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income and service industry employment. The two major theoretical hypotheses for the growth of the service sector, shifts in final demand towards services and the technological stagnancy of services, are then analyzed. Theories achieve simplicity and clarity from radical assumptions and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hat empirically both dimensions are relevant. Shifts in final demand to services—especially of private consumption, however, gained importance over the last decades indicating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the marketization of household production, which is analyzed fi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