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我国音乐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产业融合的内涵产业融合在今天来讲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它产业,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融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产业属性。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边界的消失,融合成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型产业,它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种在原有产业有机整合基础上的重新分工。例如电信、计算机和音乐产业相融合出现的数字音乐,没有完全替代传统的唱片业,但却创造出新的业务和市场(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给企业的经营和活动带来新的商机。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分析,到2005年底,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达到37.83亿元,预计到2008年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将达到112亿多元。  相似文献   

2.
产业融合是信息化进程中呈现的一种产业新范式,国际经济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清晰地向人们展现21世纪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融合是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产业。产业融合是上海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通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进而推进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旅游产业融合对于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延长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对旅游产业融合内在机理及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得出旅游产业融合是基于旅游产业价值链不断解体与重构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贵州旅游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制定旅游产业融合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二是积极创新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周琰 《亚太经济》2015,(6):41-45
在主要阐述产业融合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产业融合的三种不同形式以及新时期背景下产业融合的突出特点。通过产业交叉、产业渗透、产业重组方式下产生的银行业的新型模式,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综合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体现新信息条件下银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运用所产生的新表现模式。  相似文献   

7.
产业融合及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或迟或早需要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技术革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改变.产业融合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现象,对产业组织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产生了积极变化.但就产业融合的本质来看,其实它早已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变化中开始孕育.作为具有某种必然性趋势,政府顺应了这一潮流,并营造了有利于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王征 《产权导刊》2014,(6):32-34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产业边界的界定是对某一产业进行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但是,在信息、数字和网络技术推动下,信息通讯产业间发生的产业融合使得原有清晰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融,这就使得产业边界的界定变得困难,打破了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并给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结合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信息通讯产业融合给产业边界和市场结构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为产业融合的市场绩效以及政府对信息产业融合政策提供一些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革命性”的产业创新形式,产业融合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外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与产业演化的关系、产业融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产业融合与政府管制政策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国外产业融合研究的进展及其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集聚外部性的角度理论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三个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能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而Jacobs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在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杨宏浩  戴斌 《改革与战略》2009,25(9):124-128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出境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区域性寡头垄断格局,组团社批零一体化体系开始呈现内部化趋势,组团社在产业链条上的控制力逐步增强,并开始以管理和信息技术来推动出境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大型旅行社“走出去”主要是为了促进出境和入境市场互动,尚未进入跨国经营的较高阶段。出境游组团社产品开发模式多元化,产品创新呈现常态化,且注重对出境旅游产品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对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云图模型,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八大重点领域分析了浙江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况,认为当前浙江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存在整体统筹规划不协调、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四个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尽管创新与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内涵,但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仍较少被关注。综合已有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发展之谜"特征显著,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以江苏省服务业发展为例,分析了江苏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并对江苏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江苏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比重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等指标对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服务业集聚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刘雷 《科技和产业》2014,(1):46-49,115
对高技术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云图模型,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八大重点领域分析了浙江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况,认为当前浙江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存在整体统筹规划不协调、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四个方面问题,最后提出了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综合带动经济能力强,国务院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国传统旅行社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网络时代在线旅游业务蓬勃发展,传统旅行社企业除了要转型发展有竞争力的多业态集团模式,更要培育创新、诚信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正成为当前一个学术热点,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集聚度测量方法以及集聚影响因素等进行文献研究后发现,现有研究多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自身角度进行较为单一的分析,而对其所产生的作用与产业升级整体联系的分析却存在明显不足,未来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创新的关联性、匹配性,加强以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产业价值链布局、创新资源分配及政策精准扶持。  相似文献   

18.
以“营改增”这一重大税制改革为切入点,基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转型的视角,选取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软件服务业企业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营改增”对软件服务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营改增”的实施对我国软件服务业的研发创新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与非试点地区相比,在“营改增”试点地区样本企业的研发强度有显著地提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玮 《改革与战略》2013,(11):91-94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提高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文章认为,高新区应把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来推进。在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结合高新区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立和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倾向指标,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策略的理论实证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政府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影响各行业技术创新倾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主要倾向于技术水平高、企业规模大以及技术研发投资规模高的行业,而对于产业特征、银行融资规模这两项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产业特征,企业规模对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