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造成信用评级机构功能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或完善监管立法,加强对利益冲突的规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也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应通过改革收费机制、强化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重构评级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法律规制,实现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次贷危机后,欧盟对信用评级监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涉及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利益冲突、信息披露、主权评级、问责机制等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立法改革的思路及模式,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利益冲突、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信用评级日常监管等,同时逐步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益冲突影响资信评级的独立性,使评级失误屡屡发生,不仅危害评级业自身发展,还对社会信用体系、资本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资信评级利益冲突表现为投资者与筹资者利益对抗、评级机构信息优势、评级机构与筹资者利益关联、高风险筹资者机会主义行为和松散的外部约束。结合理论解释,从暴露的现实问题着手进行改革,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从根本上确保资信评级质量。  相似文献   

4.
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声誉,然而随着声誉资本的累积,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导致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由于金融市场的制约条件使得声誉机制受损,而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又恶化了该问题,因而,信用评级业需调整付费模式并修正声誉机制,以利于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与监管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非常注重对评级业的监管。目前,我国评级业监管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法规、统一的监管主体、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及监管认可制度、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等。为构建我国评级业监管体系,应尽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监管体系,统一评级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完善评级机构的监管认可机制,强化对评级机构执业及规避利益冲突管理,推动组建行业协会,促进评级业自律管理。  相似文献   

6.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贷危机的爆发促使欧盟加快了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改革的步伐,欧盟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要求信用评级机构避免利益冲突,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评级透明度.目前我国正处在信用评级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研究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对于促进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也导致了一场信用评级危机.在危机中的拙劣表现使得评级的价值以及评级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受到严重质疑.本文首先分析现有信用评级机构业务模式中内在的利益冲突,得出评级购买、声誉机制削弱和模型错误可能是导致评级虚高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评述美国最新的信用评级体系改革方案,最后结合国际社会对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体系的相关经验教训,为我国未来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益冲突被认为是信用评级机构失去中立性和丧失预警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行模式来看,利益冲突广泛存在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评级分析师两个层面。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地修改现有法律,并发布一些监管条例,试图控制利益冲突对评级结果的影响。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内部规则和程序治理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9.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10.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质疑,借着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的透明化以及禁止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将有助于评级机构控管利益冲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评级机构免于民事责任,确立评级机构的民事求偿渠道成为未来的法制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评级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但是由于信用评级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及内在的利益冲突,仅靠自律及市场机制难以保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及评级的质量,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强化了对评级业的监管。本文借鉴欧盟的做法,分析了目前我国评级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就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评级业监管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摘要:比较分析国内外信用评级和征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探讨国外信用评级行业和征信行业数据分割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信用评级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是双方共赢的选择。我国应积极推进信用评级和征信行业的数据共享,并加强研究,推动双方在融合中发展、在合作中壮大。  相似文献   

13.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国信用评级战略困局的形成原因、破解障碍及其负面影响,认为在后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期中,中国信用评级应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且要有效规范和优化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此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拙劣表现表明,仅靠信用评级业的行业自律是不够的,信用评级机构应当被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我国应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法律法规体系,尽快明确信用评级的监管组织体系,制定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执业行为,完善信用评级的认可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了缺乏竞争、不透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此,欧盟和美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前者注重外部监管,后者注重内部防控.欧美改革对中国影响深远,结合我国情况,可看出,欧盟模式更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17.
评级机构提供的风险情报对于保护由于信息不足而易蒙受债券倒闭损失的投资者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全球化,以及参与美国次级债券的投资机构众多,美国次级债危机很快在全球蔓延开来,逐步演变成了一场全球信用危机,而一贯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危机中却备受指责。这场全球性的信用危机为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资信评级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因投资者利益与筹资者利益的对抗、收费模式的变更及松散的外部监管引发了资信评级的利益冲突.利用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影响评级业利益冲突的因素后,得出应从监管者和评级机构方面着手,化解资信评级业利益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