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粮食生产始终是垦区的第一要务。自2004年以来,垦区连续9年实现粮食增产,累计增产粮食284.7亿斤,2012年粮食总产达到432.6亿斤,产量占到全省的37.5%,全国的3.7%,对全省和全国的粮食贡献率为66%和  相似文献   

2.
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本文通过对粮食产量公式的分解得到粮食增产来源于作物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因素,并进一步测算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在"十连增"期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粮食单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种投入、政策、气候和农户行为对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种子和机械作业是推动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温度和降水量对小麦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种粮收益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未来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将日益依赖于优良品种和机械投入,而这些必须有政府农业科研和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那么,这"十连增"主要来自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还是粮食内部品种结构的调整?《未来中国粮食增产将主要依靠什么?》的测算结果是:单产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播种面积,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即高产粮食作物对低产粮食作物的替代)在部分年份贡献率较大。田甜等进一步分析了单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对于水稻单产而言,财政支农力度、种子费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较大;对于小麦单产而言,机械费、财政支农力度、温度和土地经营规模影响较大,对于玉米单产而言,财政支农力度、温度和种子费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增产是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变化的角度入手,对2010~2015年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背后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比较了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单产变化、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及增产稳定性。结果表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但潜力有限;作物单产是未来拉动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稳定单产的根源在于农业科技工作的推广和普及;播种面积目前已接近饱和,鲜有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产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11个主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粮食单产依然是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加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单产成为第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国家政策、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防控技术和化肥使用量等,也都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贡献因素,为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基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两个视角,对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23个县域尺度的粮食增产因素进行分解。[结果]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贡献量的1/3; 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结论]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今后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发展精准农业、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才是保障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邳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生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今后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因此,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予测今后一定时期内单产水平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或制定可靠的发展规划,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对邳县粮食单产进行了分析予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粮食增产潜力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对物质投入、科技投入的增产潜力和单产提高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垦区和农场都程度不同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 首先,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提高粮食单产、保证总产的前提下,适当压缩了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了经济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00年粮食增产目标的科技潜力分析农业部科技司程序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朱希刚实现2000年粮食产量增加500亿公斤的目标,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努力:首先是通过科技因素提高单产;第二是通过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单产;第三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开荒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九连增”主要因素贡献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对我国粮食近9年来连续增产(以下简称:粮食“九连增”)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对粮食、三大主粮及其它杂粮增产率,粮食总产趋势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方面因素在粮食“九连增”过程中的贡献率大小.研究发现:粮食“九连增”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大幅增加;单产和播种面积这两方面因素在三大主粮的增产过程中贡献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它杂粮的增产中单产增产贡献率较大.“九连增”期间,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对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作用显著;而农业生产促进性补贴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用明显.笔者认为继续加大各类直接或间接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防控市场风险,保障粮农利益.  相似文献   

13.
经过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已累计生产粮食4504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334亿斤。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坚持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粮食产业不动摇,着力推进强基础、调结构、增科技、提标准、抗灾害、重管理等措施,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实现了垦区连续七年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和增产幅度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在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土地以外的其他诸多综合因素,如农业机械、基建设施、制度环境、科技含量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等,逐渐表现为一种由诸多因素作用、影响以及制约的综合能力。因此,可以运用系统的、多因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耕地、农业技术等因素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吉林省实现500亿斤阶段水平以后,再增产100亿斤粮食产量,实现6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并从单产潜力、增产路径及对策建议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和2SLS估计方法测算了1999—2012年我国12个玉米主产省份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价格的反应弹性,并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考察粮食市场化政策、城镇化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玉米供给的冲击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玉米主产省农民对玉米种植面积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对单产进行调整可以立竿见影;玉米生产"高成本"长期削减着粮食市场化政策的增产效应,国家可以通过完善价格扶持政策控制生产成本的非理性上涨;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主产省农民应该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保障玉米供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对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粮食总产量增产因素的分析,指出近40 年主要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得中国粮食总产量连上台阶。对粮食生产中各种物质投入贡献率进行了排序,其中化肥位居第一。利用多元回归模型根据小麦主产区11 个省市121 个变量对小麦总产、单产与农业推广项目经费、良种覆盖率、播种面积、单位面积施纯氮量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推广经费、良种、化肥均与单产密切相关。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可以显著增加粮食产量。文中还提出加大投入、依法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研究员祝宝林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绿色农业与粮食防减保增产新技术交流会上透露:“经黑龙江大田推广实践证明。用除草剂除草时一并运用“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将除草剂对作物的抑制期从7~15天缩短到2~3天,有效提高粮食单产10%以上。”据黑龙汀省农垦总局科技局局长葛文杰介绍,北大荒垦区为了打造“绿色垦区”,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我国粮食布局的4个特点,对1984—1994年增产近5000万吨粮食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2000年前粮食增产5000万吨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区,可占全国增产数的75.9%;阐述了稳定粮田面积、改良中低产耕地、调整各地区粮食品种结构、充分发挥500个粮食大县和商品粮基地的作用、统筹规划各级粮食市场和建立粮食信息系统等5条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国家调整了粮食的质价政策,对粮食收购质量 (主要是水分、杂质 )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何做到增产又增效是摆在黑龙江垦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加强粮食基础设施的建设则是提高垦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粮食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 )晒场面积严重不足。  1999年垦区的水泥晒场面积为 1522万平方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0. 08%。  从上表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1.十年间垦区的水泥晒场面积仅增长了 28. 54%,但粮食总产增长了 254. 5%,水泥晒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落后于粮食增长的速度,其后果是粮食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