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本文通过对粮食产量公式的分解得到粮食增产来源于作物单产、播种面积和种植结构调整三方面的因素,并进一步测算了以上三方面因素在"十连增"期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作物单产水平提高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粮食单产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各种投入、政策、气候和农户行为对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种子和机械作业是推动粮食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温度和降水量对小麦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种粮收益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未来中国粮食单产的提高将日益依赖于优良品种和机械投入,而这些必须有政府农业科研和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做出突出贡献。垦区粮食增产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作物单产水平以及内部结构调整,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析发现,播种面积的扩大是粮食增产的稳定因素,内部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贡献显著,而粮食单产仍具有很大提升潜力。通过量化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垦区今后粮食增产路径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贡献因素,为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基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两个视角,对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23个县域尺度的粮食增产因素进行分解。[结果]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贡献量的1/3; 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结论]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今后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发展精准农业、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才是保障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2004~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那么,这"十连增"主要来自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还是粮食内部品种结构的调整?《未来中国粮食增产将主要依靠什么?》的测算结果是:单产对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播种面积,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即高产粮食作物对低产粮食作物的替代)在部分年份贡献率较大。田甜等进一步分析了单产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他们发现:对于水稻单产而言,财政支农力度、种子费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较大;对于小麦单产而言,机械费、财政支农力度、温度和土地经营规模影响较大,对于玉米单产而言,财政支农力度、温度和种子费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选取1996-2017年山东省粮食产量与农业结构调整水平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是粮食产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演化会抑制粮食产量增长;种植业结构调整能够促进粮食产量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弱;前期种植业结构对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巨大,随后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结构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逐步凸显,对其预测方差贡献度分别会收敛于59.2%、29.7%。足够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是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但从长远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甚微,应努力寻求其他手段来提高粮食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连续七年增产有两产关键因素:一是播种面积,二是单产.播种面积要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意愿扩大面积来进行种植,我国自从逐步取消农业税试行粮食补贴以后,播种面积在增产贡献当中接近一半;单产要靠科技,靠抗灾减灾,也要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九连增”主要因素贡献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我国粮食近9年来连续增产(以下简称:粮食“九连增”)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包括对粮食、三大主粮及其它杂粮增产率,粮食总产趋势进行了研究,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方面因素在粮食“九连增”过程中的贡献率大小.研究发现:粮食“九连增”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大幅增加;单产和播种面积这两方面因素在三大主粮的增产过程中贡献大小存在一定差异,其它杂粮的增产中单产增产贡献率较大.“九连增”期间,现行的一系列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补贴政策对粮食单产的稳步提高作用显著;而农业生产促进性补贴及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作用明显.笔者认为继续加大各类直接或间接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是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有效措施,同时应做好粮食市场的调控工作,防控市场风险,保障粮农利益.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我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减3000万亩。反映到粮食产量上,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在"十二连增"后首次出现下降,为6.16亿吨,比上年减少了104亿斤。其中,播种面积减少贡献了减产总量的33.2%,改种低产作物导致单产下降贡献了66.8%,仅玉米改种大豆一项就拉低了粮食亩产约1.7公斤。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与提高粮食单产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11个主要因素。研究结论认为:粮食单产依然是今后几年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在逐年加强,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替代单产成为第一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国家政策、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防控技术和化肥使用量等,也都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连续七年增产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播种面积,二是单产。播种面积要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意愿扩大面积来进行种植,我国自从逐步取消农业税试行粮食补贴以后,播种面积在增产贡献当中接近一半;单产要靠科技,靠抗灾减灾,也要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主要农作物自给率达到了99%,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很小。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增产贡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各省区粮食增产潜力和各省区可比耕地资源量,揭示不同阶段我国及各省区粮食生产及增产的特点及原因,揭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的方向。[方法]结合生产力相对指数与耕地面积分析我国各省耕地资源量,测算了复种指数和单产对我国及各省区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粮食增产的潜力。[结果]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产量差异明显扩大。1985~1998年间,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5%;1998~2003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2003~2013年间,单产增加依然是增产主因,但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明显提高。1985年相对生产力耕地资源的省际差异明显大于2013年,据该文估算,我国可增产粮食22.9%~43%,复种指数对于粮食增产的潜力十分可观。[结论]近3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是"南降北升",播种面积差异是粮食生产省际差异的主因。1985~20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增播面积的15.48%。大多省区耕地复种指数提升空间较大,但多数省区现实的复种指数却在下降,原因是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进一步提高单产的边际约束效应明显凸显,提高复种指数应该是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天水市近30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天水市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粮食单产、总人口、水平梯田、耕地面积、粮食面积和保灌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改进了分品种化肥使用量的估算方法,自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以来对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进行因素分解,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化肥使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肥强度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而播种面积变化和区域结构调整影响不大。玉米被大豆、马铃薯等其他作物取代造成较大的种植结构效应,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施肥强度已经趋于下降,但粮食作物施肥强度仍在提高。虽然整体来看中国化肥使用量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规律,但化肥使用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变化特征显著不同。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地形因素、粮食安全等对化肥使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随着稻谷总需求量增长,保持其稳产增产能力对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明显先下滑后回升、单产增速减缓,产量呈稳中略降趋势,增产形势严峻。稻田基础地力、灌排条件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石,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配套是实现水稻单产飞跃的主要推力,经济效益是种植结构调整的核心动力,政策导向是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十四五"期间水稻生产面临的形势,采用CAMES模型预测,2025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1797万吨,与2020年相比增加611万吨。保障增产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具体实现路径为划定水稻面积红线不低于3000万公顷,力争全国2/3的稻谷产自高标准农田,突破水稻生产种子和机械两大技术瓶颈,通过政策调整稳定水稻种植主体受益预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改进了分品种化肥使用量的估算方法,自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以来对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进行因素分解,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化肥使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肥强度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而播种面积变化和区域结构调整影响不大。玉米被大豆、马铃薯等其他作物取代造成较大的种植结构效应,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施肥强度已经趋于下降,但粮食作物施肥强度仍在提高。虽然整体来看中国化肥使用量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规律,但化肥使用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变化特征显著不同。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地形因素、粮食安全等对化肥使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去年,江苏省苏州市粮食种植与收购较 1999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 些特点对 2001年的粮食生产与收购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有一定启示。   一、 2000年苏州市粮食种植与收购的特点   1.播种面积和产量明显减少。因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苏州市扩大了水产养殖业、蔬菜种植、畜牧业、花卉苗木等多种经济作物用地的面积,缩小了粮食种植面积。在农田追加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单产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粮食产量明显减少,地区自产粮食的供给率下降。   2.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在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