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构建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中国地区工业的经验分析表明,与发展水平无关且省际差异大的技术无效率普遍存在;各省工业增长的首要源泉是资本深化,其次是技术进步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各省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主要源于资本深化差异,其次是技术效率变化差异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差异;如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会低估资本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估技术进步的贡献,而技术效率变化的贡献可能被高估、低估或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R-C-K模型的分析框架下构建稳态消费率决定模型,进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费率演进及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研究结论有:(1)均衡增长路径上的稳态消费率是最优消费率,由个人主观时间贴现率、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资本产出弹性、技术进步率、折旧率和劳动增长率等因素所决定;(2)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稳态消费率呈现出先变小再变大的U型曲线演进趋势,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消费率围绕稳态消费率上下波动;(3)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较好,消费率演进并无异常,符合经济发展工业化初中期阶段消费率演进的一般规律,但2001年后,消费率快速下降并大幅偏离稳态消费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倡再度和适度工业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等手段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以往用于估计要素替代率的经济模型存在的不足,以超对数成本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为基础,把MES模型与技术进步和产出效应结合起来,首次估算了中国工业部门能源与资本及劳动之间的绝对替代弹性和净替代弹性(相对替代率),发现劳动与能源之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而资本与能源之间的替代关系呈现不确定性,即资本与能源之间呈现间或的互补关系。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技术进步和产出效应在过去的近30年中促进了劳动对能源的替代。本文最后根据实证研究,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2003~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测算要素投入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本投入依然是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京津冀经济增长依然是要素投入的结果;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市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合理引导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升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有效配置;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考察老龄社会中人力资本的经济效应,首先构建包含老龄化因素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考察人力资本最优投资规模;其次采用我国2010—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GMM等估计方法进一步检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检验结果表明,受老龄化因素制约,我国人力资本经济产出弹性低于物质资本经济产出弹性,即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经济效应和投资收益期产生抑制作用。为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应结合自身经济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调整两类资本投资结构,以减轻老龄化造成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有偏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人口红利消失引致。研究创新:基于多种要素替代关系、市场假设和技术进步率框架,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进行全面再评估,通过打开技术进步率的“黑箱”进一步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价值:为有偏技术进步识别和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提供可靠框架。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技术进步是否存在特殊性是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研究的关键,通过改进增长核算模型并结合对产出的调整和要素估算,本文研究表明中国技术进步的确存在这种特殊性,以投资为主的体现式技术进步是主要技术进步形式,对增长贡献高达28%,中性技术进步贡献则严重不足。但是中国体现式技术进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并无突出优势,且难以实现赶超战略。因此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型增长仍然是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红  汪军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0(10):181-182
文章针对地区间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比较分析了地区经济增长的特征及要素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以阜新为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阜新1987~2001年15年间的经济增长模型,对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对阜新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结合阜新的实际对所建模型中技术进步对阜新经济增长的负贡献作了更深入的成因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年龄-效率模式计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之基础上,利用增长核算方法测算1991—2013年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经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核算周期内,主要归因于硬件投资的增长,信息通信技术整体对中国经济产出和TFP增长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但仍落后于世界水平。虽然有迹象表明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但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潜力依然巨大。而要挖掘这种潜力,中国必须完善统计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看做可变参数,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改革开放后的三个跨时期为样本区间,建立了三个跨时期可变参数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要素产出弹性参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参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生产技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并且未来10年的变动趋势表明资本产出弹性趋向减小,而劳动产出弹性趋向增大。整体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测算了全球7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选择效果显著的国家或地区样本对要素替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引致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差异化;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未来中国应不断探寻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等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Romer(1990)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以加入能源因子和将技术因子与能源、劳动力相融合为特征,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通过检验中国和印度1965~2004年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两国的能源及技术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弹性关系,中国表现为负,而在印度为正;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印度高于中国。短期中,能源与技术因素的短期波动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而资本的短期波动对印度的经济增长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国民账户体系(SNA,2008)框架下对中国1952—2014年研发(R&D)资本进行科学测算,在此基础上测度了研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及隐性变量法进一步分析了考虑研发资本投入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表明:(1)1952年以来,中国当期新增R&D资产绝对额及相对额均呈快速增长趋势,但与美国相比,水平仍较低;(2)R&D资本投入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达21.95%;(3)过去中国的R&D资本中硬技术比重较高,规则、标准方面的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即技术进步更多地为体现型技术进步;(4)考虑R&D资本投入后的真实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经济增长贡献也呈相同趋势,且在近年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在偏向性技术进步框架下研究产权结构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包含能源、资本和劳动的标准化嵌套三要素CES生产函数供给面系统估计中国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运用面板标准误差修正方法比较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除山西、新疆和内蒙古外,其他地区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资本,偏向程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技术进步偏向性程度越大则区域资本节能效应越小。研究创新:基于区域技术进步偏向性差异比较了产权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研究价值:侧重于从要素替代角度研究技术进步节能效应的成果,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推导出经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力、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之和;索洛余值在数值上等于中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与偏向性技术进步贡献度之和,也等于资本生产增长率与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加权和,其权数分别为资本和劳动时变产出弹性。研究认为,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有利于促进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因素核算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给出了一个经济增长新的因素核算模型。该因素核算利用panel data数据从纯生产率效应、包莫效应和丹尼森效应等方面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人力和资本投入三个因素进行进一步核算,最后给出此模型的运用领域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政府技术标准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国家标准组织制定的标准(GB)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估计1979~1996年之间"投入"应用于经济活动的GB目录总量,从而度量GB的"产出",由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给出估计。在一个所谓的协整框架的基础上,发现劳动生产率、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比率以及内生性技术进步GB目录之间构成了一个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惟一的协整向量。加入技术标准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技术进步因素后,从1979~1996年的"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经由"中性技术进步"逐步转向1990~2006年"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并且技术标准的产出弹性增长较大。这显示技术标准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在所有样本点上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1992~2005年期间我国物流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二个关键要素: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主要靠物质资本投资推动,物质资本投入量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9,9%;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较高,对产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由于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对产业增长的贡献较低.最后,对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阮陆宁  徐玮  祝学明 《企业经济》2003,(11):133-135
近年来,江西省的私营经济发展很快,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通过从要素投入及技术进步的角度,对江西省的私营企业发展状况作了一番研究,得出结论为:江西省的私营经济发展从整体来看,充分利用了省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增长也起了较大作用;大部分地区对资本要素利用不善,远不及对劳动力要素的利用;要进一步增强私营经济的发展,则需加强各地区私营企业中技术要素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