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启河 《经济师》2008,(9):79-81
一个国家的知情权保障制度发达与否,直接反映着这个国家的人权宪政水平。知情权的人权确认是宪政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要切实有效地保障公民知情权,应把知情权纳入我国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这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过程必须遵循信息公开化原则,而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正是使政治"透明化"从而保障民主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探索公民知情权实现的价值之余,提出公民知情权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公民知情权和隐私权视角谈《档案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享有知情权,这就说明公民有了解相关信息的权利;另外,公民在行使知情权的同时,又不能侵害到其他公民的隐私权。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利用与开放,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而且又充分地保护档案资料中涉及到公民的合法隐私权,从而实现二者平衡,是《档案法》修改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表现为公民的知政权和政府官员的隐私权的冲突,以及公民的社会知情权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冲突。新闻自由的主要价值是保护公众广泛的知情权,隐私权的价值是最大限度维护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受干扰和私人的信息保密。在很多情形下,知情权与隐私权存在冲突。应加强立法,赋予公民享有独立的隐私权,并将其列为与公民的名誉权等并列的权利,真正使其成为公民人格权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之在法律上可以限制新闻自由的滥用。  相似文献   

5.
刘嘉  刘为民 《财经科学》2011,(2):100-107
纳税人知情权作为宪法意义上公民知情权的具体实现途径和重要方式,应当在税收征管程序中详细规定,这也符合世界各国税收征管立法惯例。我国当前《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知情权的规定过于抽象,缺乏实践操作性。对我国纳税人知情权的立法完善,需要结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相关规定,并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在纳税人申请信息公开程序、税收征管程序事先公告程序、纳税人信息提供异议程序、纳税人知情权救济程序等方面予以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夏 《经济师》2012,(1):200+202
2011年3月14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自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但《通知》公布后,银行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这引发社会对于如何在银行收费定价体制下保护公民知情权的反思。文章主要从公民知情权解析、国内银行收费机制和存在问题及公民知情权与银行定价机制冲突与协调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主体是与公司所有权相联系的一种客观存在,是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基础.根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和德鲁克的企业目标理论,我们能够得出结论:1<公司治理主体W<利益相关者的集合U.从西方国有企业治理主体安排的实践来看,国企治理主体的安排并没有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企业制度是"嵌入"在制度环境当中的.中国国有企业治理主体的安排必须符合中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使命,包括国家、经营者、员工和全体公民在内的所有者共同治理是其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公民权利意识和网络技术都已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公民对知情权保障的渴望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在网络中获取信息,又通过网络表达意愿.因此,在努力进行宪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倡扬科学发展的当下,思考如何进一步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相应的救济模式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期,成为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患。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蔓延性、严重危害性三个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过程中政府主动公开的法定义务,公开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完整,具有统一性以及政府问责机制的及时启动性。通过中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中国应从宪法中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定《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办法》、完善信息公开协调管理机制、健全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让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是督促帮助党员干部克服特权陋习、永葆公仆本色的重要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反特权"具有法律和政策依据,当前要发挥社会公众参与"反特权"的威力,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反特权"的主体认同、打通公众参政的良好进路,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反特权"的能力提高、完善公民参与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反特权"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译名更带有严重的误导性。"民间会社"也许是更准确的翻译。第二部分讨论"名实不符"问题,指出公民社会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并逐一戳破了围绕公民社会的种种神话,如同质的神话、圣洁的神话、独立的神话、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民主动力的神话。在批评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证,公民社会不应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本文在阐述知情权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我国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及危害,以及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世行报告提出的所谓"国企股权多元化",是在国有企业现有资产存量基础上进行股权分散化,逐渐降低政府掌握的股份比例,直至将股份控制权转移出去。这实质上就是要将国企私有化、外资化,最终必将导致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控制中国经济,导致中国经济的殖民化。"国企股权多元化"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和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国内经济等危害。必须警惕改头换面后的新自由主义,扭转经济学"西化"局面,正确认识"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本质和危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振兴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4.
制度安排与辽宁建筑业国企的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企曾经是建筑业的主力军,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建筑业已经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天下,本课题通过对辽宁建筑业国企转型过程的分析,再现了中国梯度发展格局形成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且揭示了国家权力在建筑国企转型过程中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甜  陈耀鲁 《经济》2014,(8):114-114
正2014年7月21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杂志社与西柏坡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北京理宾斯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暨《经济》杂志社中国国企研究院成立签约仪式在西柏坡举行。《经济》杂志社社长陈志强、副社长陈颖、西柏坡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兼西柏坡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唐朝、北京理宾斯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光华出席了签约仪式。《经济》杂志社中国国企研究院将陆续打造国企课题研究、海外拓展、全媒体记录、文化交流及培训、咨询服务等业务平台,策划组织"国企发展论坛"、"经济影响力(西柏坡)论坛"等高端论坛活动。通过这些平台及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国企经营情况,为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献计献策,助力中国经济健  相似文献   

16.
聂静 《经济师》2005,(11):39-40
构建信息和谐社会就需要尽快调整我国政府信息权利义务和公民信息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这中间亟待解决的便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义务与公民信息知情权之间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经济法上知情权开始产生。它包括投资者知情权、直接劳动者知情权、消费者知情权和国家经济信息知情权。经济法上知情权是劳动力权的权能之一,具有经济法的特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确立对经济法上知情权的保护对保障社会个体劳动力权的实现、企业财富的创造和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上半年,本土LP群体像"病毒"一样迅速扩容至3947家,我国LP市场迎来了自身成长的高潮。在整个市场中,与"钱少人多"的散户相比,人民币PE基金最主要的LP已是国企。2010年,国企募集金额占比高达69%,这对于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投资门类,国企如此高的参与不得不说是又一起"中国特色"。但是,国内LP群体发展不成熟也是众所周知的事,譬如在募资过程中,PE经常碰到潜在LP表示自己不需要知道私募的模式和逻辑,只需要知道将来赚多少钱就可以了。加之目前"国企一家独大"的局面,未来本土LP市场发展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国之大敌,国企腐败更是腐败的重灾区,其腐败金额之高,涉及面之广让人触目惊心。如何从经济制度建设的角度约束此类腐败行为,以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和保障民众福祉,已经成为当前公共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经济人"假设、委托—代理理论、寻租理论以及新经济学理论四个角度来探讨国企腐败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企腐败制度建设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加以治理,内部要建立"精英职业经理人"制度,外部要建立人大常委会主导的收支预算审计制度,以确保在不降低国企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抑制腐败。  相似文献   

20.
政府和国企具有较强的信贷能力,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现实.大家知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放出贷款,是"货币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要理解中国货币供求的全貌,少不了要探究政府和国企投资活动的货币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