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2006年下半年开始,类似“股市火爆引发房价暴涨”,“中国房价奥运会前还不能跌”,“流动性过剩拉动房价上涨”……的声音不绝于耳,房价也真的在这种议论声中一路飚升,北海、北京等地的房价月上升比率达两位数,竞创下了世界纪录,使居民们从内心恐慌房价的脚步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建立住宅交易环节税收与保有环节税收对房价影响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交易环节间接税与直接税对房价影响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间接税各税种对房价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营业税对房价影响的VAR模型探求住宅交易环节税收对房价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宅交易环节的间接税对房价的影响较为显著。相对于契税和印花税,营业税由于税额较大,对房价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近20年,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房价方差90%左右由其自身波动引起。我国房价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完善税制结构和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共同入手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3.
陈崇  葛扬 《产业经济研究》2011,(3):72-78,94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房地产价格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区域和省际间实证结果的差异,主要缘于房价对储蓄特殊的影响机理:被动储蓄效应和结构储蓄效应。此外,房价对储蓄的影响还存在间接储蓄效应,这个效应说明房价在短期对储蓄具有正面影响,在长期对经济发展结构具有负面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范围、中部和西部地区,房价与储蓄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存在明显的储蓄效应,但东部一些省份的估计结果却显示房价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小丁  罗平 《新智慧》2007,(3):15-15
房价为什么高 房价高的原因有很多。仅从消费者角度看,很多购房者(炒房者除外)在买房时是处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科学、不规范的情况之下,从而预期房价一直会涨,预期购买房子一定能够保值增值,这样自然也就与房地产开发商、炒房者一起推高了房价。[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动性过剩视角的房价波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以来,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房地产热,房价一路高歌猛进。但自2007年年末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萧条阶段。本文在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情况下,利用我国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的房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的月份数据建立误差纠正模型,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流动性过剩和房价波动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流动性过剩是影响房价波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1-2013年的281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土地供给对房价的空间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中国房价快速上涨的成因。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来看,房价对土地供给的总弹性为-0.0532,说明土地供给减少推高房价;土地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将会高估土地供给对房价的直接效应。其次,土地供给的空间效应还存在时空差异,2003年后东部土地供给的空间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表明土地供给政策向中西部倾斜导致东部地区房价进一步上涨。此外,研究还发现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对房价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需要深化土地供给侧改革,增加东部土地供给总量,并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防止工业用地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7.
中国房价走势总的来说主要分成两派:一方坚持房价还要持续增长,另一方则坚持房价很快就会下降。房价会持续上涨吗?笔者从土地、房地产商、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民工等方面对持“增长论”一方的四个理由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发商、国际游资,所获得高额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大的普通购房者,普通购房者在受到巨大挫折后,房地产业已经失去持续增长的基础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地王”现象不断涌现,各大城市房价也屡攀高峰。纵观我国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背后实质上是各方利益之争。但不可否认的是税收作为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总体的税负偏重及税负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的不合理上涨。因此本文就“税收”的角度分析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并从税收政策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疯狂的房子     
《天下无贼》,黎叔曾感慨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不过,如果真去问身边多数人的话,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给出你答案:房子!两会期间,温家宝表示将在任内遏制房价,但在此前后,长沙房价继续攀升,突破5000元大关……那么,下一步呢?随着政府逐渐意识到房子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房价终向何处去?房市是否果存“泡沫”又将如何破灭?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制定饭店客房价格若干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饭店制定灵活的房价政策尤其重要。介绍了成本为主定价策略的若干具体方法,建议饭店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样地制定本企业的房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及城乡分布等变量都是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房价研究理论,对国内通用的"房价收入比"在衡量房价负担方面的特点及不足进行了讨论,并力图建立可行的房价收入比计算方法,证实了人均住宅面积与房价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人为选择住房面积计算房价收入比可能不妥。文章使用新的房价收入比标准对选取的全国大中城市房价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城市居民的房价负担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发展周期已到繁荣阶段的中后期,虽然不少地方的房价还在涨,但有的地方房价已开始大涨后的下降,这预示房地产发展周期的拐点即将出现,应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以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4.
长安 《大众商务》2010,(2):40-40
在2008年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四川房市房价一度走低,国家相应地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扶持房地产行业。在2009年房地产迎来了新的“房热阶段”,房价也随之攀升。本文在分析房地产行业和商业银行房贷的基础上,浅谈商业银行房贷政策调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商务》2008,(4):8
去年年底以来,全国房价的变动引发了人们对“拐点”说的争议。新组建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表示不赞同“拐点”说,并强调我国房价上涨的压力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楼市2007年“疯涨”与2008年“狂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调查研究了房价的本质因素,提出“地价、供求、政策”是影响房价的三大基础;通过对商品房成本构成的深入分析,提出“土地成本”是商品房成本的关键因子,进而认为“土地问题”是理性调控房价的最根本问题;并提出了分别对地价和房价进行理性调控的基本方法:“双限法”和“双控法”;还研究提出了BDG定价法,以平衡“购房者、开发商、政府”的利益;最后提出“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房地产管理法规制度和调控机制”,是解决房价问题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造成目前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房价过高,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要降房价,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对房地产税费的清理力度;妥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来源问题,以理顺房价,帮助企业克服营销中的价格障碍,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热,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不断攀升。高额的房价已经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居者有其屋”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求。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与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左。尽管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控制房价走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但矛盾依然突出。本文从房价高企的原因和政府职责、定位两方面分析入手,剖析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19.
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被认为是当前我国房地产去库存的主要措施。利用2001—2013年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实证检验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对房地产去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讲,推进城镇化和降低房价确实能够有效消化当前我国过剩的房地产库存;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明显但降低房价的作用有限,中西部地区降低房价的作用显著而推进城镇化的作用有限;此外,提高人均收入对房地产去库存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人口密度越大的地区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越大。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应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实现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20.
我国房地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五年多时间里,经历了调控到扶持,再到调控的跌宕起伏,但房价却一路上涨。2010年政府为"遏制"房价疯涨势头,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调控房价,但时至今日房价仍在高位运行,而政府的调控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调低房价的决心似乎很大。但影响我国"十二五"期间房价运行的诸因素依然存在,房价仍将会在诸因素的博弈下继续呈现"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