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相关方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提出。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演变经历了“产值最大化一利润最大化一股东价值最大化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而随着ERP的广泛应用,财务管理创新提出了“相关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关方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基于博弈均衡理论视角,充分考虑与之可能存在协作或矛盾冲突等相关方利益条件下,兼顾各方的利益以调动相关方协作配合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上海质量》2011,(8):60-61
13.ISO26000如何定义“利益相关方”? ISO26000关于社会责任中的利益相关方指的是与组织的任何活动或决策有一项或多项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群体。由于它们的利益可能受到组织的影响,就与组织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无须是正式的,也无论组织或相关方是否清楚或意识到,由这种利益而建立的关系自然存在着.也即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方。  相似文献   

3.
志科 《上海质量》2007,(10):42-43
三、与“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有关的术语 “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是组织经营和运作中不可缺少的利益相关方。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组织与其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的关系,对组织实施和实现卓越绩效意义重大,波奖卓越绩效准则对“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等组织的利益相关方,有特定的含义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4.
高校内部审计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内部审计正在接受组织行为多样化的挑战。高校组织行为的变迁集中到一点就是组织利益相关方(个人、部门)的利益博弈行为。因此,代表高校行使利益相关方审计委托权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以高校事务的权利结构和参与程度为出发点,切实履行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功能,扮好“裁判员”与“法官”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爱可信首先是移动互联网开放精神的积极倡导者,而它的“所作所为”则是把一个个分散的、孤立的利益相关方“封闭”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相似文献   

6.
员工、客户、用户和社区,各个利益相关方能充分有效地互动,这是每个企业都梦想的快乐境界。MSN“彩虹行动”做到了。  相似文献   

7.
白冰 《活力》2006,(7):62-62
一、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的改变,会影响相关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各相关方利益的分配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即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质量》2007,(5):33-34
10 对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认识的把握 10.1 概述 组织为了实现自身所设定的目标而开展各项活动,同样重要的,还需要评价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如何接受和认识这些活动的。并据此对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必要性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因此,组织应对顾客和其它利益相关方认识的持续监视、测量。并将产品、服务提供、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及变革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合同条款小变动菀收风险大降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各种经济业务的规范,是通过签订符合相关法律条款的经济合同加以约束和实现的。然而,经济业务的各利益方在订立合同时,往往比较注重合同的格式、注重法律文书的表述方式,却忽视合同与税收的关系,忽视对业务性质的界定,从而导致相关利益方多缴税款,税收负担加重。下面依据相关税收法规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合同条款的税收筹划予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质量是满足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就是提高满足需要的能力。企业有盈利的需要,顾客有使用产品和接受服务的需要,社会有保护环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全人类同样有追求各种利益一体化,实现世界大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都要靠质量,因此,追求质量,以质量管理为纲就成为企业,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产品质量是产品满足企业自身、顾客和社会3方相关需要的特性总和。产品的种类不同,对3方相关需要的满足程度不同,不能满足3方需要的产品就没有质量可言。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顾客和社会的需要,企业必须开展有效的质量管理。朱Rong基总理在1995年就提出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的科学论断,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反复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协调好各相关利益方的财务关系 1.建立多元化的财务主体。在“利益相关者”逻辑下,企业财务学不再是“所有者财务学”与“经营者财务学”的划分,企业的理财主体还应进一步细分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谈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学教科书大多阐述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有称“企业利润最大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上述说法不够全面.未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于是,又提出了“相关方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尽管从股东利益论发展到相关者利益论.但是矛盾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一、利益相关方 利益相关方是指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受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包括并不限于:消费者、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债务人、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并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方(如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方(如股东)。  相似文献   

14.
宋仁丰 《经营者》2004,(1):102-103
“企业竞争力”如今已成为业界人士耳熟能详的名词,这个时髦名词的定义却拥有众多的版本。“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持续赢得股东和相关利益方期望的、乐观的财务回报的能力”,我认为是最简单、最朴实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法》的具体执行者,除了要对本单位及其领导人员负责外,还要对法律负责,对社会公众利益负责。会计人员常常需要作出主观判断和抉择,在涉及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时,常见的是“道德两难”问题,即对一方有利的选择对另一方未必有利。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需要自问:我所追求的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吕青 《中国质量》2007,(10):33-35
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为组织、顾客以及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通过为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构筑起了组织永续发展的基础.并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做出贡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经营结果”条款体现了对于结果的关注要求,包括组织及顾客对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总体的财务和市场绩效、员工结果、组织的领导系统和社会责任结果,以及所有关键过程和过程改进活动的结果等。  相似文献   

17.
刘华伟 《基建优化》2004,25(4):23-25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居环境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以较高的专业素质去满足使用者多层级的不同需求,还要求其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项目相关方的利益,尤其要重点考虑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设计者是否在环境设计中贯彻了“以人为本”,将是其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根据国际上对会计政策选择权的界定可知: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更为有利,各利益相关方都根据自己的特殊利益或从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出发,提出各自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的概念在 ISO14001标准形成之初就给予了明确定义,它是指:“关注组织的环境表现 (行为 )或受其环境表现 (行为 )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在指导企业建立与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统帅标准—— ISO14001和 ISO14004中,有关“相关方”的内容几乎遍布于体系运行的各个关键要素当中。如, ISO14004在管理者实施或加强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则中有这样的表述:“需建立并保持与内外相关方的信息交流”、“鼓励承包方和供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ISO14000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突破壁垒的方式显然不应该是懊恼地告状和埋怨,而是要寻求一种和各品牌事业部、代理商以及用户多赢的利益安排机制,让各利益相关方都能因为分享到“额外的蛋糕”而主动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