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国债规模与限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我国经济学界对国债发行规模与限度的观点 1.主张限制国债发行的观点 第一,从国债债务依存度方面看,国债规模过大。在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口径:一是“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额的比重;二是当年的债务收入额占当年的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我们称之为“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我国1992年就已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达到24.6%,以后还逐步增加,1994年以来,我国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就超过50%,1998年更是高达76.3%。国家财政的债务…  相似文献   

2.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当年的国债发行量仅为48.61亿元,而到了1994年,国债发行量便超过了1000亿元,1998年国债发行额就为3891亿元,如果单纯从国债规模数量考察,我国的国债规模似乎已经“失控”。但评价一国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应该采取相对规模指标,最常用的是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三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当前我国的国债规模确实潜伏着一定的见险,那么,这一见险的主要方面,在于国债的发行规模──非累积规模──偏大。国债发行规模的偏大,又集中表现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偏高最近一个时期,随着以增发国债、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人们对于国债规模问题的议论多起来了。综合起来看,这些议论角度有所不同,观点也非一致,们处焦点集中在:当前中国的国债规模究竟是大厂还是小了?不同的指标引出不同的看法说到国债规模的大与小,必然区分两类不同的指标:一足存量指标,它着眼于国债的累积规模。如债务负…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债的发行自 1 981年至目前 ,已有了相当规模 ,给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笔者认为 ,国债规模大的原因是财政赤字的规模大 ,而财政赤字规模大又是由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 ,从而造成了财政支出的盲目扩张。因此 ,减轻债务压力的关键在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我国国债筹资成本优化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量在不断扩大,1997年财政赤字为530亿元,1999年增至1803亿元,2000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已高达2299亿元。从1990年~1997年,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年均增长26.65%。与此同时,由于国债发行利率过高,发行的利率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国债筹资成本居高不下,财政的债务本息支付任务越来越沉重,年度还本付息额占年度国债发行额的比率由1990年的50.71%,增长到1997年的78.81%。  相似文献   

6.
一、财政状况与国债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财政和金融体制日益完善.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收支状况日趋紧张,由此形成的债务问题也随之实出出来.表一和农二详细列举了十几年来的财政状况和国债状况.表一财政状况单位:亿元表二国债状况注:1.表一和表二的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表一的财政收入不含当年的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不含当年债务支出,财政赤字为经常性财政收支差额.自1979年以来,中国财政连年赤字,且赤字越来越大,财政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不…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债规模的金融经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从金融经济角度考察,我国国家债务负担率及偿债率等指标都已过高,应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完善市场基础、调整国债期限结构等途径增加国民经济和财政的应债能力。本文通过计量分析表明,近年业我国国债规模急剧扩大只能是短期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应急措施,今后国债规模只能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基础完善而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8.
一、对近年来我国国债规模的评估 国债规模偏大是引起国债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几个指标的具体分析可以对我国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评估,并最终对国债风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5年了,所取得的成效已得到公认。随着国家财政负担的逐步加重和国债总规模的逐步扩大,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淡出,似乎是自然的事,但是,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风险更大,时机尚不成熟。一、关于财政风险的问题1.财政风险的现实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财政风险,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另一个则是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债务负担率)。先看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1998年之前,我国财政虽有赤字,但为数不大,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基…  相似文献   

10.
李玲  尹瑞红 《活力》2005,(12):68-68
国债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对象,它对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社会资金结构、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国债形势: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基本状况看,1994年、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从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从长期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应适度发展,保持与GDP同步增长;从近期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还要考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做到优化国债结构与调整国债规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61.15倍,国内债务收入相当于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国债一级市场膨胀  相似文献   

13.
财政部长让人们放心.引发政府馈务危机的疑虑是不必要的。我国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财政赤宇占GDP的比重,均低千国际警戒线。从我国现有国债的期限结掏来看,本息偿还规模分布较为均衡.长短期搭配基本合理.不会形成个别年份集中兑付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这是中央财政偿还债务的最基本保证。我国政府发行国债筹集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性的基础设施方面.并注意把握财政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实施.应当说是可以较好地避免挤出效应。我国潜在的财政赤宇和债务规模已经较大,社会保障和粮食亏损等欠账也较多,在扩大财政赤字和国馈规模时要特别谨慎。国此,一旦我国经济环境好转.就应及时减少以至停止财政的刺激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所存在的不足 1.不能全面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随着财政收支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以及借入相当数量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实际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政府的有些债务被“隐藏”,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转都带来一定的隐患。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债的发行经历了两个模式。第一个模式的时间跨度为1981-1993年,其特点是:(1)国债发行的计划性强,对财政、经济变动的应变性较差,通常当年计划的发行任务一次完成;(2)国债收入归国家财政收入,国债还本付息归国家财政支出;(3)国债的用途主要包括弥补财政赤字,国债还本付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满足宏观调整的需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国针对当前的买方市场和通货紧缩,面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并且打入财政赤字.今年列入500亿元,使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为960亿元。一、财政赤字的三种类型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通常将这个差额用红字表示,故称财政赤字。对财政赤字.可分为三种类型:1.硬赤字:也叫“净赤字”。是指“财政经常性收入(一般收入)加上债务收入”减去“财政经常性支出(一般支出)与债务支出之和”后的差额。它一般用发行货币来弥补。公式为:’赤…  相似文献   

17.
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工具,适当的国债政策是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与保证。我国国债的发行对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优化国债结构,实现国债结构进一步的合理化,就需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规范国债市场运行,调整国债投资规模与方向,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负债建设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为了解决国债发行难、兑付难、变现更难的问题,全国的国债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各省、市、自治区的财致厅(局)、地区、盟市财政处(局),甚至旗、县财政局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国债中介机构。以我区为例,自1992年以来建立的国债中介机构达73个,从业人员为498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从建国初期开始发行公债(或国,债),中间间隔了一段时间(大约二十多年)。从八十年代初到今天的大量发行国债,加在一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我国政府发行国债是平衡预算、筹集建设资金,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对购买者而言,国债则是兼具收益性、稳定性、流通性的"金边债券"。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国债发行数量已由初期的一百多亿元,增至九七年的二千多亿元。随着国债规模逐年扩大,国债收人在财政收入中所起的作用也愈加扩大,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支援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国债也越来越多的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债台高筑,高达GDP两倍的政府债务规模引起观察人士的不安,但与美欧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10年期国债名义收益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文章尝试分析日本得以维持高额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并对日本财政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