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导致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力弱化,调控难度加大。金融脱媒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众多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新型金融工具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大多既具有资本市场工具的高收益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融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场所,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一,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按金融工具期限分类的一种表现形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对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就目前资产市场存在的现状而言,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有很大建设  相似文献   

3.
衍生金融工具在促进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各种风险也会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充分利用会计监督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是保证衍生金融工具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本文首先阐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概念,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督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督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峰 《经济论坛》2002,(19):20-22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期权、期货、利率掉期和互换等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不仅向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筹集资本和转移风险的工具,还为之创造了在市场变化中获取利润的机会,同时也给金融市场和宏观控制以及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制度的法制化,在不远的将来新型金融工具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研究金融创新对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在现行财务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如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与信息产业。资本市场与信息产业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关系。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待业青年 发展是资本市场完善的基础,信息产业的发展能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信息产业的发展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手段,信息产业的发展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魏露盈 《经贸实践》2016,(14):73-74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为出发点,进而提出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相关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曲淑娟 《经济师》2012,(7):24-25
金融工具创新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给高校经费短缺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着重对创新金融工具在高校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的论述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化作用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可以为居民带来财产性收入。随着资本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拥有更多收入的居民可以将其剩余资金投资到金融工具上,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而收入较低的居民由于缺乏剩余资金,自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资本市场化加快的趋势扩大了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有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也应该及早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高海霞 《经济学家》2012,(8):99-101
保险、再保险是企业等经济主体转移风险的传统方法,但由于原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容量有限,无法应对日益凸显的新型和巨灾风险,传统保险市场出现结构性的供需失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促使ART(非传统风险转移)产品问世并得以快速发展,或有资本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监管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在国内外一系列金融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衍生金融工具正愈行愈近.为此,从我国市场监管的角度来看,必须大量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吸取试点工作中的教训,正确认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全方位地构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认股权证是一个历史悠久、交易活跃的金融工具,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衍生性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我国的市场参与者寻求更有效的避险方式以及解决国有股流通问题等市场新需求的出现,促使认股权证成为中国证券市场衍生产品创新的品种之一。认股权证是一种能够按特定价格买入某一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选择权凭证。认股权证主要有投资、融资、公司股权平衡和激励三大功能。认股权证和备兑认股权证部属于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如果一个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必然需要丰富其金融工具。推出备兑认股权证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在给企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显现出它巨大的杀伤力。因此,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监管和防范,改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透明度,对维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世界各国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产业投资基金:基金业向前发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正面临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筹集建设资金、促进企业转 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笔者认为,证券市场 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工具的创新,一个蓬勃发展的证券市场必定是金融工具种类众多的日益丰富的 市场。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增加能培养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的证券品种将会对资本 市场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目前适时推出产业投资基金将会对投资基金业的发展── 证券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最终拉动需求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 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钦先  汪洋 《当代财经》2007,(11):49-54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入,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新的金融工具也将逐渐出现。如何更有效地运用会计信息并对各类金融资产进行计价将会成为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西方经济学中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和动态金融资产计价模型,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追踪股票由于在公司内部分支业务实体的价值评估、保持股权重组后的公司完整性与作为兼并收购的支付手段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良特性,逐渐成为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在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追踪股票的国际实践对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公司兼并重组和增加资本市场个性化投资工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由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组成,彼此互动发展,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方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募集社会资金、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新疆资本市场突出地反映了全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股市化倾向严重,轻视和限制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资本市场结构失衡。问题新疆企业债券市场基本上处于发行规模小、交易有行无市的状态,债券流动性差,市场十分冷清。1995年以前发行的企业债券在二级市场上有过交易,但换手率…  相似文献   

19.
商业票据作为一种有效的短期金融工具,正在进行着一场世界范围的电子化革命,将对全球的资本与货币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日本为了推进商业票据的电子化进程,促进资本与货币市场的良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制定了多套相关法规制度为之提供基础构建,还组建了日本资本市场协议会为之提供服务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对具有相同地域背景,面临同样课题的我国,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不完全市场理论,从金融市场的单一性与多样性入手,通过考察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结构竞争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竞争性融资结构"的概念,即竞争性融资结构是指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及其对应的多元融资渠道,包括竞争性融资机构与竞争性融资工具。因此,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质就是改变过去银行体系垄断融资渠道的状况,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来建立起竞争性的多元融资结构体系。我国区域债权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竞争性融资机构发展的表现形式,而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创新会使资产收益空间增大,最终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全性和金融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