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间品贸易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间品进口结构如何影响最终品出口结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解中国中间品和最终品进出口数据,对中间品贸易、最终品贸易两者间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在引力方程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间品进口、最终品出口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中国中间品贸易模式中,中间品中半成品进口和零配件进口主要拉动最终资本品出口,中间品中初级产品进口主要带动最终消费品出口,中国从出口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向出口高技术含量最终资本品转移。这说明中国正逐步以高附加值产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以实现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中间品进口可以通过利用他国优质资源和技术溢出效应强化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进而促进本国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一国在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中的网络特征(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会影响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中间品进口网络非均质化使一国的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也会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显著影响。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构建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矩阵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整体上趋于上升,且各国间的差距趋于缩小,与此同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的联系和密度增强,各国的网络集约性和网络广延性总体上也趋于提高;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具有调节效应,进口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提高对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促进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该效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更强,在“一路”沿线国家比“一带”沿线国家更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引更多经济体积极参与,并通过整体网络的优化升级和个体网络特征的改善来促进沿线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中间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并加快整体技术进步,以强化和提升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两步回归法,建立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制造业区际关联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可通过区际前向关联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具有赶超优势。该结论表明,增强区际前向关联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前向关联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产品空间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基于1995—2017年全球贸易数据,探究出口产品间的相关性、进口国家间关联与出口国家间关联在中国拓展贸易产品和市场范围过程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品相关性、进口国关联度和出口国关联度对中国出口多元化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分产品类别的检验结果显示,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升高,产品相关性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在高复杂度的产品中,出口国关联度对贸易扩展产生了相反的抑制效应。从出口贸易的特征分析,可以认为中国当前处在国际分工的相对低端环节,出口结构存在一定缺陷;地理邻近的国家间不仅存在着交流与合作,也存在着竞争和挤出。应当沿着相关性原则推动贸易多元化进程,基于现有产品优化出口结构,以邻为鉴,建立更多贸易关系,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和生产能力,向高端产业转型,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保持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中、日、韩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深入发展,中间品贸易大幅增长,这对各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并比较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中间品出口的就业需求效应显示,中国创造就业需求最多,韩国需求增速最快;就业技能结构效应显示,日本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保持平稳,韩国出现就业技能结构升级效应,中国的就业技能结构升级趋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逆转;就业产业结构效应显示,日、韩均呈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特征,中国产业结构效应的特征与日韩显著差异化;就业效应的行业间比较显示,日本多个行业中就业需求出现了绝对数量下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多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大幅提升,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比在多数行业低于日韩水平,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6.
贸易自由化下关税降低竞争加剧时,中间品进口的增加会有利于出口质量的提升。质量阶梯高的企业会因为竞争加剧,一方面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匹配、吸收与模仿中间品进口技术从而提高出口质量。但是质量阶梯低的企业会因为研发沉没成本以及创新的沮丧效应而无法有效吸收进口中间品技术。本文对企业出口质量阶梯理论进行检验,发现离技术前沿最近的企业才会在关税下降时提高出口质量,大部分企业的出口质量会因此而降低。中间品进口能通过中间品进口规模扩大、质量增加、技术外溢效应等渠道提高企业的出口质量。其中,中间品规模的扩大对出口质量提升的效应显著性最差,质量阶梯最低组企业中间品规模越大出口质量反而下降;中间品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提升效应最稳定,而中间品进口技术外溢效应对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质量提升效果差异性最大。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出口规模越小,出口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迁和中国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汽车强国逐渐被新兴市场国家赶超;虽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不够深入,仍处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游环节,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汽车产品贸易具有较强替代效应。新形势下,中国汽车产业须加速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不仅要持续、稳步推进汽车产业开放,坚定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之路,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汽车产业发展的内部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绘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测算了我国八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由此描绘出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总体来看,我国区域之间,尤其是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程度还较低;沿海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相对较高;中部区域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与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都相对更为紧密。同时,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和经济联系具有明显的空间邻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价值链中,中间产品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构成部分。2015年,中国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经济体中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不利于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中间产品贸易总体情况;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全球角度对影响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关键因素加以确定,研究发现:汇率、劳动力因素和贸易成本等因素与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关联度高,是影响中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关键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中间产品贸易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是区域发展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二者的大小又要受到行业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的影响。由于关联效应和要素结构不同,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征: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扩散倾向不强,产业扩散大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之间;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地区粘性最强,通常发生低端工序转移式扩散,并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连续性;关联效应高、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扩散较多表现为产业链的整体迁移,通常会跨越一定的空间维度;关联效应低、劳动密集度高产业的扩散倾向最强,且具有较强的空间跳跃性,最有可能发生跨省区的产业迁移。各级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扩散特征,增加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得到的大型微观数据,可从企业层面实证分析中间品进口对北京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理论上,中间品进口一方面通过企业“进口中学”和市场规模效应会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使企业“逃离”竞争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将企业固化于价值链低端,形成对进口的依赖,从而使企业完全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证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显著促进了北京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于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民营企业、同时进口资本品与中间品的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是,对于非出口企业、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北京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中间品进口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帮助企业破解制约进口的不利因素,积极鼓励具有研发能力的特定企业提升中间品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溢出效应,并基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FDI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的正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不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前向正溢出效应最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微弱的后向正溢出效应。(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正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与之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后向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外部性的视角,研究我国工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溢出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并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为:产业间贸易的前向关联对普通创新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作用不明显;产业间贸易的后向关联由于受到产权结构和"被迫引进"现象的负面影响,对自主创新表现出抑制作用;产业集聚对于创新程度较高的发明有明显促进作用,对普通创新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考察发现,产业集聚能加强前向关联的技术溢出,并能减轻甚至消除后向关联对创新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统计分析及相关数据表明,在河北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前向与后向关联度均大于平均值的行业,因而其在现实中也就应作为主导产业来加以扶持;此外,尽管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商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以及房地产业等产业的关联度没有上述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关联度大,然而从发展前景上看,其也应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当然,实践中依据产业间产出的关联效应来选择主导产业,也应高度重视产业关联效应系数相对较低的农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17.
王浩 《西部金融》2021,(2):12-19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与社会经济核算表,采用1995-2009牟39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了农业前向、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一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农业前向参与还是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都会促进一国产业结构转型,但后向参与对一国产业结构转...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中国服务业出口中有一定比例来自国外的增加值,官方贸易统计数据不仅存在“统计幻象”,还可能会误导贸易政策。利用总贸易核算法对中国服务业出口APEC①经济体的增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率呈现下降趋势;隐含在最终品中的增加值减少,被直接进口国用于生产出口品的中间品占比增加,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头独大”趋势,作为主要出口地的美国占比从1995年的1659%上升至2011年的3441%;服务业出口APEC经济体的结构已经实现了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9.
制度质量作为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可能导致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的不对称影响。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通过构建动态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指标,论证了区域贸易协定深度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贸易协定深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出口国对进口国的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就提升3.65%。机制检验表明,出口国的制度质量是区域贸易协定深度促进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的作用机制,但该机制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中,发展中国家通过该机制无法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度。  相似文献   

20.
旅游作为一种扶贫的方式其目标在于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以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产业价值链为指导,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明显扩散效应不足,且环京津贫困带融入京津地区发展的能力较弱,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旅游扶贫困境:环京津贫困带的传统旅游产业位于价值链底端;随着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旅游目的地产业价值份额不断缩小。建议通过电子商务及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