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朱敏 《中国新时代》2013,(11):76-79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人们普遍预期以“改革”作为其关键词。问题在于改什么?如何改?就经济政策取向而言,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新供给主义”政策是推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2.
《上海企业》2011,(8):52-52
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巨幅放缓。这对中国经济整体来说令人欣慰。过去的快速增长依赖的是不可持续的泡沫经济。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经济衰落就会带来越多的痛楚。中国的选择要么是现在吃药,要么是日后动手术。经济放缓并不意味着货币紧缩政策就足够了。中国的利率在  相似文献   

3.
2004年已是业界公认的房地产业政策年,这一年里,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业风起云涌、看头颇多。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2005年经济工作的调子也已敲定,新一年里,宏观调控仍将继续推行,房地产业依旧在劫难逃。很难说宏观调控下的2005年中国房地产将会面临怎样的阵痛.还有什么政策出炉,还有什么风云激变,是动荡加剧还是日趋平稳?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宏观调控下的2005年将是最不确定的一年,也将是最关键的一年。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在2010年又会如何发展?经济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明年的经济工作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5.
俞晓怡 《河北企业》2009,(10):37-38
众所周知.2007年以来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余波不息的国际性的经济危机。针对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和中国经济下降过快的局面,我国政府迅速对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做出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今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始发挥作用,信贷、货币投放、财政预算支出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速度稳步趋升,经济出现了转暖迹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和扩散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证券保险业、进出口贸易、房地产业、中国制造业、财政收入、劳动就业、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在加强金融安全、促进外贸出口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等措施方面进行探讨,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丹  杨东萱 《中外企业家》2012,(23):148+164
课程政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课程政策是一种政治行为,其编制是一种政治过程。中国课程政策面临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中国课程政策应该采用什么类型?第二,中国课程政策应该以什么理论分析框架为指导?第三,什么样的中国课程政策是好的?中国课程政策问题的核心综合起来可以说是需要变革,改变现有模式,用一种"共有"理念指导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灵活有张力的课程政策。  相似文献   

8.
朱雪尘 《英才》2009,(7):110-111
今天的情况更加复杂了。如果中国经济已经复苏,政府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刺激经济?宏观调控什么时候应该变向?政府的下一步应该治理通胀吗?但是如果中国经济还未复苏,我们的手中还有哪些牌能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将直接影响政府的调控政策,错误的判断将会把经济带入更大的深渊。这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日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现已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生力军。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就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谈一些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美元贬值则势不可挡。然而,现行的汇率政策没有使中国充分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经济动荡,已成为中国经济决策过程中的最大困惑。在3月18日“两会”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对美国经济发出了“三问”;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美国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一直被看作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虽然上海经济总量在中国所占比重已经今不如昔,但这一看法并没有发生变化,十多年来甚至还得到了强化。这样,上海就成了政策的维护重点。无论如何,北京、上海不能乱。在房地产问题上,就形成了对上海房地产进行保护的政策倾向,什么地方的房价都可以跌,上海的房价不能跌。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房价的中短期趋势,只会涨,不会跌。这不仅是理解上海房地产走向的要点,也是理解整个上海经济走向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英才》2011,(1):97
种种恶性竞争,内部争斗,在201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层出不穷,这便是只知利益不知道义的代价。这也是管理学上常见的零和博弈。如何站在明天看今天,如何通过昨天看今天?短期利益如何服从长远道义而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家必须遵从的天道是什么?企业家心中坚守的商道又是什么?虞锋(嘉宾主持、云锋基金主席):在中国经济急剧转型的时期,我们企业应该探讨哪些规律性、本质性、根本性的问题,这也就是今天论坛的主题"天道、人道、商道"。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格局;未来中长期趋势性因素仍然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内在活力较强;国际经济环境仍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受前期因素滞后影响,下游产品和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全球市场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变化不定,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大。  相似文献   

14.
易宪容 《数据》2009,(10):26-27
当前中央政府会不会再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政策?这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大问题。因为一次大的经济政策的变化就预示着将有一次新的重大经济利益的调整。但是,要判断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了解政府一些部门对这种经济形势的判断,这样才可推测中央政府可能会出现的政策倾向。  相似文献   

15.
现在,许多人担心“非典”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而我国社会各界现在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今年我国经济还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为此,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专程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王梦奎主任首先表示,“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接着,他着重分析了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旺盛的投资需求。王梦奎主任说,中国正大力推进工业化,经济处于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中西部地区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加快,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消耗的钢材占世界1/4,玻璃占…  相似文献   

16.
欧洲经济地区的复苏不可预期,美国未来四年仍然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国内市场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没有端出盘子来,我们不知道十八大以后,政府到底用什么方式来进行经济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政策因素是汽车产销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产销一路高歌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1999,(2):34-37
辞旧迎新之际,新一年的经济形势渐成热门话题。的确,经过金融风暴和洪涝灾害的洗礼.1998年的中国经济冲过道道难关.以坚实而乐观的增长率划下完美句号。但1999年中国经济的人气如何?中国企业.企业家的信心怎样,想法又怎样?对1999年的中国经济,企业家们有何种希望,又有什么现实问题?最近.本刊编辑部对国内十数位著名企业家小作调查,调查题目为:一,您如何判断中国1999年的经济形势?二,1999年您有什么打算?三,对企业界同仁,您的忠告是什么?大部分企业家的心态冷静务实而又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研究》2009,(8):15-16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定调”。会议传递的消息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不会改变。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一届中央的经济政策理念同过去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主要不再依赖政府的"加力",即政策刺激,而要靠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活力。各地区的发展将不再依靠差别性特殊政策的刺激,而主要依靠统一开放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正在从"特政"时代转向"自贸"时代。每个地区的发展都会考虑各产业发展对本地区的价值。各地区发展决不可再采取"血拼"的方式,更不能"竭泽而渔",而必须注重作为地区主体"居民"的利益和意愿。各地方政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将遇到一系列新课题: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地方政府能做什么?政府服务企业和居民,"亲商"还是"亲民"?如何处理好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间的关系?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对这些课题都将体现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倾斜式、差别化、行政化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向,正在向更加开放、统一、公平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向转变。以"特政"填平差距的政策思路,也将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以公平促进效率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