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伟 《发展研究》2023,(11):29-38
受生育政策影响,中国总和生育率已提前进入超少子化发展阶段。生育政策放宽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生育率短期激励提升作用明显,其中对二孩及以上平均生育率、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和镇育龄妇女生育率的激励提升作用较为显著。但2020年后,总和生育率仍将持续下行。遏制生育率下滑趋势,需要制定以鼓励生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导向的《人口法》,建立涵盖生育、托育、养育、教育的全周期鼓励生育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颐 《发展研究》2007,(5):105-107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会受到育龄妇女生育率、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分别的死亡率以及人口迁移等的影响.人口性别结构从某种程度上会对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再生产速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生育政策是否有立刻调整的必要性。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率的持续降低贡献了多少力量,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口惯性的存在是否对生育政策调整有所启示?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出生率的数据,探索经济发展与出生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系,以及存在怎样的关系,怎样对其进行解释;并从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结合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并运用人口惯性理论,对生育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在我国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本项目立足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以唐山市已育居民为调研对象,估计人们的二胎生育水平,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二胎出生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特征;并构建二次多项式曲线模型,预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的人口出生率及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二胎政策的推行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吴志能  冯家斌 《时代经贸》2007,5(10Z):206-207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育率极低,关于人口政策的争议颇多。究竟目前生育率的下降完全归功于计划生育政策,还是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自然机制已经形成?本文基于主观生育率的决定模型,探讨在没有生育政策和避孕措施缺乏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观生育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在主观生育率决定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对生育的成本-效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区2005—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高等教育招生和人口出生率的时空演进特征,以及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1)高校招生的峰值省份和人口出生率的谷值省份高度重叠,两者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收敛性发展趋势明显。(2)高等教育扩招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即劳动力质量对数量存在抑制效应,且在高等教育资源富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最大。(3)家庭财富对生育率的影响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在我国整体层面和中西部地区以收入效应为主,在东部地区以替代效应为主。(4)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有助于提高生育率,城镇化降低了中部和东部的生育率,"一孩""一孩半""二孩"等计划生育政策都对生育率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为研究背景,基于STIRPAT模型和Leslie模型综合考察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可能对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外,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也具有显著影响。在论文设置的四种生育率情景下,人口总量峰值分别出现在2025年、2027年、2031年和2027年。若生育政策调整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总和生育率,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使碳排放总量峰值推后出现。因此,中国逐步放宽的人口生育政策可能会给实现碳达峰目标带来一定压力。  相似文献   

8.
许静 《经济学(季刊)》2010,(1):27-37,67
以历次全国性有关生育率的各项调查数据为基础,介绍了中国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和低生育动态模式。依据近几年全国性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计算了在有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和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的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率。在有和无计划生育政策条件下,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水平均低于更替水平,生育意愿在一定的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可以保持稳定。使用官方公布的总和生育率与计算的育龄妇女的总和意愿生育率数据绘制了低生育水平和意愿生育水平之间的差距图。在低生育时代下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存在差距的现象与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耿德伟 《发展研究》2017,(11):50-53
人口生育行为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除受生育政策影响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改善以及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和人口预期寿命提升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仍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为此,我国需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降低育儿成本,以扭转生育率持续偏低的现状,确保人口与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夷 《经济》2014,(3):18-19
正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国策,各地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制定当地具体生育政策。此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国策"为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构成的巨大压力起到了应有的作用。201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118.06;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达到13.26%。除了性别失衡、老龄化危机,近年来专家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民众对生育权利的探讨合力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社会上对是否应该放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争论。争论的起因是由于一些调查数据反映的和某些学者估计出的我国目前生育率非常低;鉴于低生育率已经给比较发达的国家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有人呼吁中国的生育政策应该放开。通过对放开生育政策和不放开生育政策两种情形可能导致的人口学后果进行估计,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从低生育率的长期后果来分析如何合理地选择生育政策。为了避免人口达到零增长后的快速负增长、快速老龄化和人口规模的迅速减少,国家应该密切关注人们生育意愿的变化,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放开生育政策,使生育水平保持在2.0左右,从而尽可能地避免长期的、过快的负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人口与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福建省人口发展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巨大成效。表现在: 1、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再生产转型基本完成。1997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12.41‰,比1990年的24.44‰下降了12.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90年下降11.57个千分点。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  相似文献   

13.
收入不平等问题和人口生育率过低问题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两大难题,但目前理论界关于人口因素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很少从生育率视角来考察以及考虑代际收入流动在其中的作用.文章从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来考察生育率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在关于代际收入流动的假设下,一个经济体中生育率的提高会使穷人比重提高,进而拉大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地,文章利用1970-2011年76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发现:(1)总和生育率的提高会拉大收入不平等,如果每个妇女平均多生育一个孩子,将会使基尼系数增加0.025;(2)以出生率作为总和生育率替代指标的实证结果与基准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不同生育率测算指标高度相关且可相互替代;(3)对于代际收入流动弹性越高、收入水平越低或生育率越高的国家(地区),其生育率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拉大作用越大.文章关于生育率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的考察,对于我国如何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寻求应对严峻的收入分配问题之策提供了国际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虽然我国在不断地调整生育政策,但出生率却呈稳中趋降的态势.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年出生率的截面数据,结合相应的二孩政策,首先,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出生率进行简单分组排序,初步发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两年的出生率都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其次,对31个省市该两年的截面数据分别进行秩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收入水平与出生率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最后,对我国近几年的出生率进行简单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生育政策调整对出生率的影响在短期内是显著的,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的推动力低于预期,并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恶化.现在生育政策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会有效改善人口结构么?根据政策实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结合人口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人口结构,发现二孩政策的实施尚不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应积极推进生育政策,不应止步于二孩,建立鼓励机制,刺激人们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16.
如何平衡人们的生育意愿和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尽管生育政策成功地降低了生育率,但我国人口依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每年出生的人数相当于比利时的全国人口(Hesketh等,2005)。因此,学术界对未来生育政策的走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和市民收入出现多元化,现行城乡有别的生育政策难以继续贯彻执行,客观上要求城乡统一生育政策。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晚、稀、少"政策、二孩生育政策试点的计划生育效果,当前的人口形势,不同生育政策下的政策生育率,国际社会的经验等问题,提出了我国未来生育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育龄妇女生育率偏高,会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和消极影响。从昭通市育龄妇女生育率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其生育率偏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应发挥政府领导作用,采用政策、法律、利益导向、教育文化等对策,综合整治生育率偏高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口转变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路径,人口转变实现之后人口计生工作战略的转轨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辽宁省辽阳市的人口转变领先于全省和全国,从2000年以来其总和生育率一直处在超低水平。根据实地调查,当地的生育观念的确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出现了意愿性的超低生育率。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开始显现。作为人口转变率先实现地区,辽阳需要关注育龄妇女生育机会战略机遇的抢救问题。结合辽阳的实际提出了人口转变领先地区应该打造"服务型计生"品牌的主张和新优质服务的概念框架,"健康权保护"是核心概念,对于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育政策调整是目前敏感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允许生两个,就会生三个"的思维逻辑、就业压力、人口规模、政策生育率和实际生育率、人口预测与生育政策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就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及生育政策调整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人口发展中的越南与海外华人现状作了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