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测度农村家庭相对贫困基础上,本文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相对贫困的政策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降低了家庭相对贫困发生率,幅度约为2.38个百分点;从隔代照顾视角,老年人领取养老金能够增加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投资以及家庭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领取时间越长,减贫效果越好,但囿于保障水平,对深度相对贫困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参保群体的健康和医疗费用具有直接影响,但其是否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却较少被讨论。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新农合对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参加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概率,增加了其照料孙子女的强度。进一步分析显示,新农合在促进农村中老年人照料孙子女上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主要表现为:新农合对农村男性、中年人照料孙子女概率和强度的影响比对女性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加显著。此外,作用渠道的分析表明:新农合之所以能够促进农村中老年人对孙子女的隔代照料,主要是新农合的"健康效应"和"财富效应"起了决定性作用,即新农合通过改善农村中老年人健康水平和财富水平进而间接带动了照料孙子女概率和强度的增加。也就是说,新农合在对参保农村中老年人产生健康和医疗费用方面直接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存在不但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抚育负担,更提高了农村儿童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纵贯数据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并且讨论了成年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在其影响路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曾照料过孙子女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的自陈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好,而曾经提供过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也有更好的自陈健康状况。同时,对于提供持续性隔代照料的农村老年人而言,情感支持在照料经历对其自陈健康状况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即能否从其成年子女处获得情感支持影响了他们的自陈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消费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新农保"对农村家庭消费影响的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领取"新农保"养老金显著促进了农户的总消费与必需品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新农保"政策保基本、扩内需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农保"对中部地区及高收入农户家庭的日常福利水平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对西部地区及低收入群体的效果有待改善。由此提出了建立养老金财政预算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及贫困居民的政策倾斜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隔代抚养对城乡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分样本估计和隔代抚养强度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过去一年内照料孙子女的经历对城乡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影响,且对女性中老年人和农村中老年人影响更大;隔代抚养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中老年人的社会交际、锻炼次数和从子女处获得的净转移支付来实现。在老龄化愈来愈严重的背景下,有效利用中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中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国实现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 2013),本文对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和其他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和商业养老金等其他养老金收入二者均对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有显著影响,但对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不显著,即相对于非农劳动,提高养老金会更多地减少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此外,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主要影响60岁左右老人的农业劳动供给,且对男性老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大于对女性老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强度对其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对其自评身体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精神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两种不同的效应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处理样本选择效应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成立;第二,隔代照料的效应存在性别、年龄、两代同住、城乡居住安排的异质性,即隔代照料对女性和农村居民的自评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与子女不同住的老人和小于70岁的老人的精神健康有显著积极影响;第三,子女的情感支持、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和人际互动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上述机制在精神健康的路径中没有得到验证。本文从照料补贴、社区建设等角度提出改善老年群体健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和2013年两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在整体上对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主要表现在食品、日用品和水电气三类消费。进一步将样本按家庭收入水平分类研究,发现"新农保"养老金主要能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福利。从促进农村家庭生存型消费的角度来看,建议政府从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和加大贫困居民的补贴力度出发,持续扩大"保基本"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郁杨  陈东 《农业技术经济》1985,(收录汇总):82-99
本文从机会不平等这一创新性视角出发,基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CHARLS基线调查微观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探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对城乡之间老年健康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健康机会不平等,2011—2018年机会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且老年群体较之中年群体降幅更大;新农保政策显著缓解了城乡户籍造成的老年健康机会不平等,这一结论在更换匹配方法、调整研究样本、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新农保政策的缓解效应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中等收入、得到更多家庭养老支持和健康状况更差的老人受益更多;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在短期内随着养老金领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强,但从更长时间维度看政策持续性尚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兼业农户土地转出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方法]文章先采用比较静态分析,阐明了新农保的政策效果对土地转出的影响路径,同时,为了检验这种影响路径在现实中是否通畅,且影响程度如何,该文利用2014年CFPS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对领取新农保养老金促进兼业农户土地转出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采用了不同带宽、加入前定变量、多阶驱动变量、非参估计以及安慰剂测试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比较静态分析说明新农保的转移性收入会对老年农户的农业劳动收入产生替代作用,且替代弹性大于1,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劳动需求,从而促使老年农户将手中的土地释放出来。而实证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农户,土地转出率显著提高30%。[结论]这说明了新农保与土地养老保障之间确实存在明显替代作用,社保体系的完善会为我国土地流转的加快推进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农保制度实施以来,其福利效应和社会认同度是否已经超过了"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作用呢?本文基于中国15省(区、市)38县的调查数据,对"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传统互助养老模式和新农保制度的社会认同度做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同倾向——"分化性"、"钟摆性"和"固守性","固守性"倾向占了主导。笔者探寻了导致"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互助养老模式与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度差异的关键性因素——60岁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度、新农保制度与传统"养儿防老"及宗族网络所提供的互助养老保障收益的差值、地方政府对投入水平、养老费用负担减轻程度和生活提升状况。这些因素透视出了中国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的群体差异性和利益目标的即期性导向。鉴于此,本文认为,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社会认同度的关键在于提升制度的"水平"覆盖率及制度替代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库,重点分析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及其不平等程度对于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相比社会养老对健康的边际效应,家庭养老的边际效应更强。相比二者对躯体健康的影响,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无论是基于基尼系数还是泰尔指数测算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不平等指标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明显地负向影响。随着新农保政策的推进,社会养老保护老年人健康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其附加的老年人养老金收入不平等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新农保”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提供经济支持,进而改善老人的养老质量。且“新农保”对于养老质量的改善效应,也需较长的时间间隔才能比较充分地呈现出来,因此,文章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DID与PSM-DID等实证方法,评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效果。研究显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从养老质量构成变量来看,“新农保”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新农保”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质量的改善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引入心理账户理论探讨社会养老保险如何影响农户农地转出决策,并利用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区分缴费型与非缴费型两种养老金收入,实证研究不同类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领取缴费型养老金对农户的农地转出没有显著影响,而领取非缴费型养老金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但对农地转出规模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缴费型养老金带来的收入效应,非缴费型养老金能通过稳定农户的未来养老收入预期,使较低的养老保障水平对农地转出决策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养老功能的替代关系并不成立,只有“临时的”非缴费型养老保险方案可以影响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本文既是对制度性养老与农地养老是否存在替代关系的再检验,也是基于心理账户理论视角对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地转出决策的新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已成河北省的突出问题,加之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大大弱化,农村老年人靠子女养老极不稳定,甚至毫无保障.新农保的试点及推行,为河北的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优化制度设计,提高养老金待遇;完善基金运营机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新农保的社会监督体系;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征地对人们健康状况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征地短期内能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即显著降低了抑郁水平、患高血压概率以及慢性病数量;但长期来看,征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显著为负,它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了人们患慢性病的概率,并使得人们的睡眠时间减少。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短期的正影响主要是征地的货币补偿起作用;长期的负影响是由征地限制了人们的就业机会,特别是老年人很难向非农产业转移所导致。  相似文献   

17.
多数研究表明,社会保护政策能够降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脆弱性;但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制度的实际影响呈分化之势。本文首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微观面板数据,根据消费均值和消费波动模型测算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然后在区分缴费阶段家庭和领取阶段家庭的前提下,估计了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新农保制度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但是,新农保制度让处于缴费阶段的农村低收入家庭更加脆弱,其相对贡献率约为15%~18%,且其影响随家庭参保人数增加而上升;与此相反,新农保制度显著地降低了领取阶段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脆弱性,其相对贡献率达到14%~21%。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税收水平和转移支付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这种作用对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差异性。借助省级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证实此次研究结论,提出了国家应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用于转移支付的效率;有针对性地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从产业融合和就业引导实现农村扶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溺爱角度出发,基于湖北省1125户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和Bootstrapping分析方法,探讨了隔代溺爱与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祖辈作为看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溺爱程度会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非健康食物消费行为,从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祖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溺爱程度越大,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力就越弱,越容易导致儿童的非健康食物消费行为,进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林业在国家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国家对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正确使用林业发展资金,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尤为重要。为规范和加强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