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金融家》2005,(10):106-107
在今天的金融社会,“洗钱”已经是跨越国界犯罪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对“洗钱”活动进行了解释,凡“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它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都属于洗钱行为。而反洗钱就是要打击这些行为以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05,(9):27-27
一、洗钱的含义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对“洗钱”做出如下定义: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张大龙 《金融会计》2005,(11):55-56
完善我国反洗钱立法,其内涵不仅仅是制定一部反洗钱法律,还应包括尽快修改与反洗钱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就刑法而言,洗钱罪客观方面的规定过于狭窄。扩大洗钱犯罪概念的外延,将清洗一切严重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行为都认定为洗钱罪,才能有效打击洗钱行为。我国刑法至少应当在以下方面明确洗钱罪犯罪构成:第一,洗钱行为不应要求实际上具有破坏的后果,有破坏的可能性或危险性就应该可以定为洗钱犯罪的范畴。第二,清洗严重犯罪所得,构成洗钱犯罪。所谓严重犯罪应包括盗窃罪、抢劫罪、贪污罪、窝赃或销赃罪、诈骗罪、  相似文献   

4.
针对洗钱犯罪的特殊性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从界定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入手,着重分析洗钱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而达到科学界定洗钱犯罪的目的,并立足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际反洗钱犯罪的经验,提出我国反洗钱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吕进中 《南方金融》2002,(11):34-36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洗钱已演变为一个横跨国境的、操作隐蔽的淅兴国际犯罪领域。反洗钱必需重典治乱。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转轨时期也日益受到洗钱活动的危害。本文在综述法律在国际反洗钱中的极端重要性及我国反洗钱法律严重缺乏的基础上,提出要增强我国打击洗钱犯罪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我国反洗钱的法律效力层次,乃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洗钱是一种隐藏犯罪所得的行为。洗钱行为和洗钱犯罪在我国同样存在,金融业是洗钱犯罪分子的首选渠道,为加强对洗钱犯罪的金融防范,建议采取:积极宣传我国反洗钱的法律、法规;实行金融实名制、报告制;建立全国“可疑洗钱犯罪报告系统”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所谓“了解你的客户”.是指金融机构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或与其进行交易时,应当根据法定的有效身份或其它可靠的身份识别资料,确定和记录其客户的身份。“了解你的客户”制度是反洗钱工作的基础,没有该制度的支持,将无法识别、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无法满足打击洗钱犯罪的证据需要,大大减少洗钱犯罪线索甚至使侦查行动寸步难行,也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总结、把握、预防和打击。我国银行业“了解你的客户”制度执行中有哪些难点和问题?应如何解决?笔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税收犯罪与洗钱行为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洗钱可以为税收犯罪清洗犯罪收益,为税收犯罪提供动力和资金来源,同时税收体系本身也是犯罪分子用以洗钱的渠道之一。由于这种密切关系,现有反洗钱机制对预防和打击税收犯罪有着独特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税收犯罪的定义及特征、税收犯罪与洗钱之间的关系、税收犯罪洗钱的特点和手法等,对预防和打击税收犯罪洗钱行为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扩大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洗钱法律体系的迫切需要。因此,适时拓展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应把涉税领域的犯罪行为纳入到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之内。以适应我国刑法基本原则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也可为全面打击涉税洗钱犯罪行为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层央行反洗钱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反洗钱职责,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逐步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国际洗钱犯罪愈演愈烈,打击洗钱的呼声日益高涨,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陈波 《福建金融》2004,(12):28-2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分散、隐蔽的洗钱活动在我国不断增加,给国家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机制,加大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已迫在眉睫。本文拟从我国洗钱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入手,阐述我国银行业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情况,说明国内银行业开展反洗钱工作存在的困难,并就进一步做好银行业的反洗钱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会计》2006,(8):29-31,23
一、中外反洗钱执法依据比较 欧美国家在反洗钱法律体系建设方面起步早,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反洗钱法律体系。(一)美国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洗钱活动进行法律控制的国家。为了打击洗钱活动,1970年通过了《有组织犯罪控制法》,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禁止非法资金投入合法企业,不允许通过法律禁止的犯罪行为获得、维持和控制合法企业”,并通过著名的《1970年银行保密法》,建立了以大额现金交易报告为核心的反洗钱体系。  相似文献   

13.
洗钱是维持违法犯罪活动的“生命线”,是一种“社会综合症”,也是一种“无国界犯罪”。洗钱与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经济全球化、金融服务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各国政治经济秩序、金融体系的稳健与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与危害。为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洗钱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全球正展开一场令人鼓舞的“反洗钱世纪大战”。  相似文献   

14.
王银烈  张新 《金融纵横》2007,(23):42-45
自我国《刑法》设立"洗钱罪"的罪名以来,关于洗钱犯罪的判例很少,严重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分析洗钱犯罪难以认定的原因,积极推动洗钱犯罪定性有利于切实遏制的打击洗钱及其相关犯罪,巩固反洗钱工作的社会基础,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意义,需要尽快从法律、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洗钱犯罪定性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朝平 《征信》2016,(3):1-6
我国正加速“互联网+”,洗钱风险也正伴随“互联网+”加速井喷,表现在:遥遥领先于监管的支付和金融创新使“互联网+”迅速沦为洗钱犯罪洼地、“互联网+”导致洗钱打击难度大幅度增加、互联网的非面对面属性使洗钱成本大幅度降低.为有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井喷的洗钱风险,需在改革国家反洗钱顶层框架设计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浪潮,全面推进反洗钱监测体系变革、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变革、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变革等反洗钱核心工作,提升国家反洗钱防御体系效力.  相似文献   

16.
反洗钱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一些深层次问题影响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反洗钱情报信息的功能,使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反洗钱的“探头”和“深喉”,及时发现洗钱犯罪嫌疑,对洗钱犯罪形成一种全社会的震慑力量。本文就建立反洗钱举报制度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所谓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或掩饰起来,并使之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和过程。“洗钱”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洗钱不仅损害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誉,而且对于正常的经济秩序、社会风气、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和不利影响。做好反洗钱工作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是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的需要;是遏制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的需要,是维护金融机构诚信及从事稳定的需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会计》2007,(1):73-76
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反洗钱监督管理第三章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第四章反洗钱调查第五章反洗钱国际合作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反洗钱,是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  相似文献   

19.
<正>按照我国的法律制度可将反洗钱工作分为刑事打击和预防、监控两方面的内容,执法机关承担着刑事打击洗钱犯罪的职责,而人民银行则以预防、监控洗钱犯罪为主,在实务工作中上述两块工作是无法割裂的一个整体,预防、监控需要通过刑事打击将洗钱犯罪份子绳之于法,而刑事打击则需要预防、监控信息来帮助提供案件线索或证据。因此,无论从《反洗钱法》的相关规定考虑,还是从部门职能的互补性考虑,执法机关与人民银行在反洗钱案件工作方面都是天然的同盟军。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与"金三角"毒源地直接接壤,  相似文献   

20.
所谓洗钱,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交易、转移、转换等各种方式加以合法化,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洗钱活动严重扭曲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腐蚀公众道德,助长新犯罪的滋生。2003年3月随着人民银行关于反洗钱的“一个规定,两个办法”的发布,确立了我国反洗钱报告和反洗钱信息监测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提出了反洗钱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