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刘洪铎  陈和 《南方经济》2016,34(5):115-130
基于行业上游度测算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地区投入产出表,文章系统考察了2002年、2007年广东省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的演变特征并与江浙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文章考察的起止时间内,广东省表现出由全球生产链的相对下游环节向相对上游环节加速转移的趋向,期间其行业生产链长度进一步延伸,相对江浙地区更加趋近于全球专业化生产分工网络的中间投入端,上述现象一方面揭示了广东省参与国际生产分割的程度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其逐步远离价值链的终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分解结果显示,有别于江浙地区,推动广东省向全球生产链的上游环节转移的主导因素为行业内效应而非行业间效应。立足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探析了导致广东省与江浙地区在全球生产链上分工地位差异的成因,并就如何推动广东省分工地位的攀升并抢占价值链的据高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WIOD数据库,从全球生产价值链角度将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进行分解发现,虽然中国出口总量世界排名第一,但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低于美国,并且出口增加值中以最终产品出口增加值为主,说明中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仍然处于低端位置。同时,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国外增加值仍然较多,这也说明我国仍然是以最终产品加工、组装为主的低端生产。  相似文献   

3.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重复计算和价值转移问题影响了双边贸易利益的识别。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下,文章拓展了双边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模型,从总量、国别、产业等三个层面解构了1995~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结论表明:(1)平均而言,中美出口额的23%、进口额的13%、贸易差额的25%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转移创造的,多边贸易利益已深度融入双边贸易格局;(2)中美双方在2011年互为最重要的中间要素支持国,双边贸易互补性增强,贸易利益相互交织程度增加;(3)中国大部分产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显著低于美国,特别是电子及光学设备等主要顺差的产业,国外价值贡献率高达33%,而服务产品部门基本呈现逆差状态。所以,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以及构建自由开放的外贸环境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中国亟需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和服务业的国内价值含量。  相似文献   

4.
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哈两国双边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双边贸易增长源泉,基于SITCREV.3贸易统计数据分析双边贸易产品结构变迁,使用贸易特化系数分析双边贸易中的产业内互补及产业间互补,从多个视角对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双边贸易进行全面研究,以探求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技术的通用性水平差异刻画各国制造业在全球创新链中的位置,并在非线性双指数知识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知识在全球创新链不同环节间的流动。研究表明,知识流在全球创新链的上游和下游强度较高,在中游强度较低,中国制造业的融入位置处于全球创新链的中下游,并随着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下游化趋势日趋显著。在下游化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企业完成了由低端技术的供给者向技术资源的整合者的转型,实现了对全球的科学知识资源的高效利用,但研发资源集中于下游环节使得企业更加依赖国外技术,技术革新过程受制于人。在上游通用性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业企业仍然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亟需抓住新一轮通用性技术革新的机遇,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创新驱动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知识使用者向知识创造者转型。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表明,反映运输成本和双边贸易自由化水平的贸易自由度指数(IndexofFree-ness)可以利用双边贸易和生产数据获得。本文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生产和双边贸易数据库测算了1987~1997年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指标。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自由度在不同的行业上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逐年递增趋势。此外,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度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对外贸易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贸易成本是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文章测量了中国与主要进出口贸易对象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尝试探讨其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双边贸易成本总体上呈下降态势,且双边贸易成本的下降是促进贸易额扩大的主要因素.文章还考察了多边贸易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转移效应”部分存在,而中国的多边贸易对双边贸易没有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秋霞 《北方经济》2011,(20):82-84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双方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数据的整理计算,通过比较双边贸易量、双边贸易商品部门结构,运用两国进出口比率、产业内贸易指数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两国双边贸易差异性和互补性对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等矿产品上南非处于比较优势,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处于比较优势,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对于一些低附加值加工品,则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南非双边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运用产品相似度、贸易结合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评价指标对两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发展双边贸易有利于发挥两国要素禀赋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提出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大对南非资源投资力度、推进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白清 《科技和产业》2023,23(18):33-39
随着中国与东盟在2021年正式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两者双边贸易的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这些潜力受到的影响可以通过双边贸易总量、地理位置来进行大概测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诸如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我国外贸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深化双边产业交流与合作等机遇。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经验,研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未来的潜力,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对我国未来自身及对外经贸的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We develop a method to map global network production and vertical trade. Based on product‐level trade data across a matrix of 75 countries, an index measures the intensity of bilateral vertical trade and a force‐directed algorithm lays it out for visualization as a world map of production networks. Three major hubs in the global networks are identified: the USA, Germany and China–Japan. Outside Asia and apart from Mexico, mainly because of its maquiladoras network ties to the USA, we find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t yet fully part of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2.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相似文献   

13.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Sino-US Trade Rel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xamines Sino-US trade relations, focusing on the ongoing process of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involving splitting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to discrete activities that are then allocated across countries, and the resulting trad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world manufacturing trad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is basically a structural phenomenon resulting from the pivotal role played by China as the final assembly centre in East Asia-centere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4.
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生产网络下汽车整车厂商生产国际化,全球采购模块化,导致汽车产业价值链中零部件供应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分析了浅层次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我国汽车零部件区域生产网络,并在全球生产网络微观分析框架下研究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机遇,提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正确制定进入网络的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主动的跟随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大而不强"还是"大而且强"?对于一国贸易国类型的判别,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GPNS)来构建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得出贸易强国的判别标准,即贸易效益因子、贸易环境因子以及贸易结构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结论是: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处于第三阶梯,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需要从贸易效益、贸易结构、贸易环境方三个方面着手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此期间,中国的贸易政策在总体上保持了开放与自由化的趋势,不但履行了加入WTO时所做出的非歧视与市场准入承诺,而且在实施区域贸易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中国在过去十年的贸易发展与政策转型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劳动力市场、能源与环境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冲击。更值得注意的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中国能够重新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贸易增长模式的问题与弊端,认识与理解构建新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从而为向更加稳定、均衡和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的路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China, as an important source country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especially in the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has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ino–Japanese trade fluctu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fluctuations in Sino–Japanese trade. Using the Hodrick–Prescott filter technique and OECD–WTO 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 from 1995 to 2011,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also examin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terminants of the fluctuations in Sino–Japapese trade include chang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volatility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quite a few external shock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regards to the stability of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东亚ICT产业生产网络的构建与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从“雁行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客观因素的促进、政策层面的转变、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五个方面阐述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的原因,分析东亚ICT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为规模经济、要素差异、地理距离、资本技术差异、外商投资差额、国家平均关税水平等,并从技术效应、就业效应、产业转移效应、要素流动效应等方面对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2018 data as a benchmark to build a numerical 26-country glob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trade cost and an endogenous trade imbalance structure. We assume that COVID-19 will increase the trade cost between countries and decrease labor supply in production. We use China’s trade data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20 to calibrate the influence level parameters and then simulate the trade effects of COVID-19 in China, the EU, the US, and the world. Our simulation results find that all countries’ trade and exports will be significantly hurt by the pandemic. Due to the trade diversion effect and the price growth effect, some countries will see an increase in import trade. Comparatively, the pandemic has the most negative impact on global trade, followed by the EU, the US, and China. As the pandemic deepen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rade will increase. The worldwide pandemic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US trade, with an effect about 1.5 times that of the average world effect.  相似文献   

20.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