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曹锦文 《物流科技》2010,33(6):36-38
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总会遇到集群衰退、集群创新力下降以及产业集群抵御环境变化能力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系列问题。由于初级产品产业比重大、附加值低等,河南省产业集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多,急需解决。通过对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的分析,抓住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和共性问题,基于供应链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存在的劣势和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才能解决。针对河南省不同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各自特点,提出构建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供应链体系策略即构建跨区域的产业供应链体系,规划出重点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产业集群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娟 《会计之友》2012,(31):20-21
金融支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至关重要,而产业集群自身也有明显的融资优势。河南省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充分发挥集群融资的优势,金融支持明显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河南省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在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发展互助担保型贷款、融资租赁、集合型债券和票据、风险投资基金等各项融资模式,构造全方位的产业集群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更是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成为了服装业发展的首选之地。河南省服装业虽然快速崛起,但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现阶段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河南省服装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产业集群为四川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产业集群也给资源与环境造成了破坏,成都市的空气、水和土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成都市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产生的污染必须要引起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要对成都市产业集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研究,以促使成都市产业集群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形态,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乃必然趋势。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专业化与关联性的测度,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资源依赖度高、整合效应弱;地区间良性互动较少,未形成竞合意识"等问题,最后,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以点带面、形成立体、政府协调"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河南省产业集群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领域,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一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事低价值创造的生产制造环节.在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从价值链视角重新审视河南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基于价值链视角的针对河南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食品产业集群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和扶植的支柱产业。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了简单回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制约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围绕着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的要求,课题组对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高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24):320-322
产业集群规模的拓展,要求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走提升发展之路。产业集群创新包括创新相关企业、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基础资源、外部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制度规则及文化氛围等要素。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举措,例如,要加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集群区域内配套设施体系建设;集群内各相关企业要强化协同创新,强化互动学习和知识共享;要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要发挥产学研合作对集群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等等。产业集群的系统化创新能够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2年河南省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集群发展是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集聚性、网络化、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可以使用产业集群度作为衡量和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指标,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分为五个阶段,并具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当前河南省应从产业集聚区的科学规划、产业政策、龙头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集聚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制定适应性政策,如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推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浙江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推动.就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和探讨,阐述了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其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措施,应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创新能力、优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的基本因素,认为集群的市场结构和成长性是影响河南产业集群发展绩效的主要因素,集群规模是影响集群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集群经济总量对集群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历程,区域品牌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品牌俱乐部型"、"市场自发演化型"、"政府政策主导型"三种,每种路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是要发展好区域品牌给予其持续的发展动力,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即对内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内部合作竞争机制,对外要完善区域品牌发展的创新、服务、技术和政府支持等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通过对产业环境进行战略分析,提出了永州柑橘产业集群范围、定位和发展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院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凭借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树一帜,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介绍了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现状以及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产业集群产生了众多的知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产业集群这种环境具有促进品牌提升的特性。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和品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辨析,对产业集群环境和品牌提升进行了界定;其次,构建了产业集群环境对品牌提升的概念模型;最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正确性,并通过分析剖析了该集群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集群演化、集群内部关系、支持集群发展的要素和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等角度,对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研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7.
《企业技术开发》2015,(36):125-126
会展产业集群化发展对提升城市会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会展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区位商法对城市会展产业集群进行测度与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武汉会展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且集群效应正在加强。武汉的会展产业集群发展得益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发展依托优势产业。为促进会展产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应提高会展企业专业化程度、打造会展产业网络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8.
毕雯雯  高媛 《价值工程》2012,31(14):158-159
本文首先对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现有模式及其影响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产业集群作为陕北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并对陕北区域采用产业集群模式的现实可行性和现实努力方向进行了分析,从特色产业集群、以价值链展开的产业集群、区域制度资源环境三个层面对如何在陕北区域实施产业集群模式作出了基于自己学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完善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电子信息产业世界范围内转移的结果。天津滨海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外部经济机制、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机制、技术机制等内源动力机制的作用,也有外部竞争环境、政府支持行为、区域创新环境等外源动力机制的作用。天津滨海新区必须进一步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并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建议利用物流行业协会构建竞争有序的共生机制,政府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构建与物流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内外共生界面,以及为各类型的物流产业共生单元培育公平竞争的平台和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