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破产程序中,破产连带债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破产连带债务从法律关系上分类,实质可以分为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即为连带债务人如何向连带债权人清偿,内部关系即为连带债务人之间债务关系如何分担。论文结合新颁布施行的企业破产法,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并结合其他各国相关做法和经验,分析新企业破产法中制度的进步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事后监管机制又被称为破产监管机制,尽管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种事前监控政策,但依然会因为管理不善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而发生债务危机。因此还需要设立配套的事后监管机制对事前监控进行相互补充.进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性。事后监管机制主要是由申请程序,财政调整与债务整顿,债务重组与减免等关键要素构成,其中包括对政府破产与公司企业破产的区分,如何实行财政硬预算约束,怎样制定明确的破产规则和债务偿还责任以及如何选择破产程序的方式等具体内容。了解和掌握事后监管机制的设立和制定,能够更好地解决和处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所带来的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托财产独立性是信托的一大特点,准破产债务人利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以合法形式从事非法行为,即转移财产规避债务;准破产债务人设立信托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可以从其意图、设立时间、财产总量等方面予以界定;法律对准破产债务人设立欺诈性信托规避债应当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破产是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按照破产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生活用品情况下,将其财产拍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我国目前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使得现行破产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要求在我国已相当迫切。  相似文献   

5.
破产免责制度是现代个人破产法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首先要认可免责制度的正当性。历史上,债务人合作理论、债务宽恕理论和社会效用理论为免责制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我国个人破产立法应当在多元理论的指导下选择许可免责的立法模式。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法律必须设定条件筛选出值得获得免责优待的债务人,排除不应当给予免责的债务人。  相似文献   

6.
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必须围绕立法机理、债务免责、债务清理三个维度展开,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理念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重同时兼顾对债务人的人道救济的考量,积极寻求与债务人的合作。而债务免除的范围边界是个人破产制度能否真正发挥实效、能否为个体经济提供有效退出机制的关键,同时也是破产申请人最为关切的实体内容。对于不予免除的债务类型要作否定性列举式安排外,不属于否定性列举范围的债务应当尽可能地允许免除,这是各国在衡量个人破产制度时达成的共识。法庭内外债务清理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机制,为保障个人破产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操作层面提供指引。除此之外,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要注重与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制度的接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立法成本,为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注入崭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巨人集团破产为案例研究对象,揭示了巨人集团破产的内部原因——内部控制环境缺陷,并且简单探讨了企业应当如何有效建设内部控制环境以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破产企业以其财产向其债权人提供提保的债权处理;破产企业以其财产为第三人债务提供提保的债权处理;第三人以其财产为破产企业债务提供担保的债权处理等三个角度充分论述了破产程序中有财产担保债权的处理,为企业破产清算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赋予自然人以破产能力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公平和最大限度地获得清偿.也有利于债务人摆脱困境。采商人破产主义立法例有违现代破产立法的趋势.并容易导致法律适用方面的障碍,建议采一般破产主义立法例。破产免责应适用于诚信偿债的债务人,并应针对其一般债务。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预算平衡规则,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但不包括那些年度调整的数字工具。在表层,规则的破产表现为结构性赤字兴起、隐匿性赤字膨胀和地方债务危机。在根源上,规则的破产是体制、规范、规则三个层面的破产。以此为鉴,中国应当以公共产权界定、公共部门改革为基础,选择适合本土需要的平衡预算控制模式,采用可信的、有效的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11.
造成目前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借破产、改制、分立、合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规范破产行为,严格企业改制前的债务承担,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金融机构的内控建设与相互问的合作,以避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端木青 《现代经济》2009,8(1):77-78,85
一、财务危机的定义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其极端状态是企业破产,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西方学者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比如Ross(1999)则从四个方面定义企业的财务危机:①企业失败,即企业清算后仍无力支付债权人的债务;②法定破产,即企业和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③技术破产,即企业无法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付息还本;④会计破产,即企业的账面净资产出现负数,资不抵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破产法》的出台实施,1997年7月30日财政部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的企业破产制度,完善破产企业的会计系统处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据《破产法》,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依法宣告破产。经过法定手续、企业一旦被裁定破产,则由指定成立的清算组接管。清算组的职责,一方面向人民法院负责,依法进行必要民事活动;另一方面负责破产企业的善后事宜,处理诸如财产保管、债权、债务清理,破产财产处理,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等工作,最后向人民法院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现阶段很多的企业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速发展,并且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剧。但是,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着经营不善或者是债务的问题导致最终破产的情况,如果我们继续让这种企业不断的破产,那么就会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企业在即将出现破产征兆的时候就采用债务重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债务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企业债权人的利益进行维护。由于债务重组方面的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晚,虽然能够促进我们国家企业的有效发展,但是在经营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笔者阐述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破产法律制度概述 (一)个人破产的界定 个人破产,或称自然人破产.是指当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债权人或债务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对负债自然人宣告破产。将其全部财产公平分配给债权人并对该自然人身份采取某种限制措施的法定程序。  相似文献   

16.
多数文献认为,政府的过度保护、金融机构的无限支持、市场供需剧烈变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企业自身因素是"僵尸企业"产生的主要原因。"僵尸企业"长期存在将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加剧、资金链安全出现隐患以及扰乱市场秩序。关于债务处置方式,从企业角度看主要有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和破产清算等方式;从银行角度看,主要有债转股、债务批量转让、减免核销不良贷款等方式。在债务处置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兼并主体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破产重整程序运行不规范,未能充分引进社会投资人发掘和提升资产重组价值,名为重整,实际为清算;"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机制不健全;债务批量转让时资产的估值难以确定;相关不良贷款减免核销规定条件较为严格等。探讨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务处置的方法和经验,学者们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分类处理"僵尸企业"债务,继续优化单户转让、贷款减免等政策,适当放宽核销标准,加快企业破产重整和清算,严厉打击逃废债,积极发挥债委会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恶意破产是债务人借破产之机逃避债务的行为,它极大地损害了债权人或多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我国法律所禁止。由于我国《破产法》尚不够完善,如何理解恶意破产的含义,以及对恶意破产的行为在实践中如何认定和处理,是本所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外部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致使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暂时资金紧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而需向法院申请破产,由于破产相关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于是产生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即债务重组。本文将2006年新债务重组准则与我国2001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对比,同时提出新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新准则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完善该准则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企业破产案件中如何维护银行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当中,许多企业把破产当作逃债的主要方式,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银行作为破产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受损最严重。本文分析了实践中企业利用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主要方式和原因,对如何完善破产法、保护银行债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论债务契约约束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债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股东、经理和债权人代理关系的法律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债仅人通常要求在债务契约中包含若干针对代理人行为的限制性条款。由于会计政策具有契约特性,因而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和改变债务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就成了签约双方维护权益及争夺利益的手段,其中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表现为机会主义或效率两种行为。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的时间较短,加之商业银行等企业债权人的维权意识不强,契约约束软化,因此,我国企业业界对债务契约的约束性及会计政策选择在约束性契约条款中的作用认识普遍不足,这一“新”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