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世后的企业竞争,是全球性的竞争,也是全方位的竞争。因而,研究如何应对入世,已经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国内著名厨具生产厂家方太公司董事长茅理翔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必须  相似文献   

2.
加入WTO 企业需要提高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勤 《企业经济》2002,(2):38-39
一、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挑战和机会 "入世"对我国企业的冲击是各种各样的,也是全方位的.具体来说,我们的企业主要面临这样一些挑战:第一、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入世"意味着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11月以来,随着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双边协议,“入世”的前途和“入世”后的影响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入世”既意味着空前的竞争风险,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现在正值我国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入世”对中国企业是喜是忧,国人倍加关注。许多人只是“聚焦”竞争风险,为中国企业的前途担心,却忽视了“背景”──发展机会。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入世”,中国企业又何所惧呢? (一)国家不会为早日加入WTO而不顾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现状。相反,国家已对“入世”在大方面都考虑到了。漫长而持久的…  相似文献   

4.
按照中国入世的承诺,入世三年之内将取消外资在中国投资零售业的地域、数量限制和企业股权比例的限制.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的零售市场将全面向外资开放,中国零售业将迎来全面竞争时代和比实力、比核心竞争时代.  相似文献   

5.
<正>"入世"以来,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型企业。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入世后的发展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深刻变革,确立与加入WTO新形势相适应的观念意识。主体意识。WTO的主要规则条款大部分是规范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行为的。因此,有入就认为,入世主要是政府入世,政府制定好规则企业执行就行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WTO首先是一个体制概念。WTO规范的主体是企业。入世受直接冲击的,首当其冲的是企业。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政府管理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更需要企业全面提高竞争力,尤其是提高核心竞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成功,中国建筑业市场也逐步由原来的半保护状态变为完全开放状态,入世后的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在知识、技术、服务等方面,而且更深入为企业文化竞争.强调"以人为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培育诚实有信的建筑企业文化是我国在入世之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将使国内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接受机遇与挑战的双重洗礼。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竞争。因此,作为企业管理情况“晴雨表”的班组管理在入世后就显得更为重要。凸现“兵头将尾”功能、提升班组管理水平是新形势下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是开发企业活力源泉,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入世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入世后,外国企业及其产品、品牌将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时代即将到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重视并利用好无形资产这个有力武器。因为,在国际市场中,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优质的商品、独特的商标等优势则很难站住脚,而这些优势的具体标志就是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说,没有无形资产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是难以生存的。因此,企业当务之急是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机遇,大力开发无形资产资源,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树立无形资产开发国…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是我国企业关键之年,首次入世,世界经济环境低迷,国内经济环境复杂,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四道非过不可的门槛。──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战略转型。入世后,企业被动地、随机地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驾驭竞争,而不是追随竞争,进行竞争设计而不是参与竞争,实行战略竞争的转型,由注重每年盈利多少转向长远规划和目标,由注重盈利手段向整体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构建,由竞争策略转向战略策划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由恪守现行规则转向新规则的创建,避免成为别人的附庸。──以应对全球性经济波动为主题的风险控制。经济…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如何在开放、公平、无扭曲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立稳脚跟,拓展市场,则是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有两个:成本领先和差别化。这也可以归结为通常所说的价格优势和非价格(如质量、品种、规格和服务方式等方而的)优势。"入世"后,关税的下调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只会影响到价格因素,并不会影响到非价格因素即差异化。因此,国内企业在获取相关成本优势的同时,更应侧重在差异化方面加以努力以取得优势。实施顾客关系管理,与顾客建立一种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玲芬 《物流科技》2004,27(5):76-78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是中国“入世”后,企业更需要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考虑和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入世”以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如何应对“入世”后新的市场竞争,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命运悠关的大事。企业不但要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站稳脚跟,还要直接参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所以产品质量与产品标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在产品标准研究方面加大力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入世时间的增加,国内市场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我国市场已进入了全方位开放的阶段。市场的逐步开放意味着中外企业将在个人和企业业务领域开始正面交锋,相关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同行业的全面竞争。这种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技术设备竞争,转变为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企业动态     
我国加入WTO在国企中引起强烈反响切实做好入世准备迎接新机遇新挑战本刊讯(记者覃圣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区国有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员工们普遍认为入世给企业带来的既有激烈的竞争,也有良好的机遇,纷纷表示要以入世为动力,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为做大做强企业做出贡献。五菱公司经过两年多的深化改革,目前运行状况良好,五菱员工认为入世对企业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他们既有忧患意识,更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公司董事长何世纪说:“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跨国公司的一些作法,他们能作到的,我们争取也能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指日可待,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政府的管理如何与“入世”的要求对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竞争环境,是中国企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最近专门组织力量,对企业如何应对“入世”作了专题调研,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听取了各方面专家特别是企业家的意见。这里刊登的就是他们采写的座谈纪要。  相似文献   

17.
《巴蜀质量跟踪》2002,(5):54-55
中国入世以后,潜力巨大的中国乳品市场正在酝酿中外企业的“入世”竞争。将国内奶源“先抢到手”,成为乳品企业不约而同想到的竞争策略。据调查,光明、伊利、娃哈哈等国内的大型乳品企业纷纷花下大力气,将目光瞄向奶源的争夺上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入世已经一年半了。这段时间以来,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是,企业进入全球环境中竞争,而不再是在原来的地区、国家范围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要在国际上寻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许多企业认为,入世更多的是政府的事情,是政府行政职能方面的转变,而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入世带来的将会是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的竞争对手,而要在国际市场上跟跨国公司较量,看能不能适应WTO的要求。适者生存,否则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入世后我国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入世后,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市场营销竞争的实质是标准、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企业要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首先要搞好标准化建设。一、国际市场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促进国际分工与合作,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总的来看,当前国际市场标准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统一化”趋势。(一)自从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制定…  相似文献   

20.
以顾客为中心开展质量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晨宇  朱慧 《中国质量》2002,(11):39-41
随着中国的入世,企业都在追求自身业绩和整体实力的不断提高,以顾客为中心开展质量经营已逐渐成为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