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合居民消费习惯、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延迟退休等因素,运用预防性储蓄异质性理论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考察延迟退休政策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交叉项对消费支出有显著负影响,即延迟退休对我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显著影响。建议通过建立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改善消费环境以及降低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等措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刺激消费。  相似文献   

2.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杨秀玲从1985年到1995年的近十年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地区性差异在进一步扩大。东部12个省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中部(9省区)、西部地区(9省区),东部与中西部居...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张磊 《山东经济》2010,26(5):157-160,F0003
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利用协整理论对1980-2008年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据此提出在拉动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制定中强调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方面,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更多的还是要致力于降低居民不确定性感受和预防性储蓄的各种制度建设上来,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消费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使消费增加和收入增长达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03-2007年我国各地区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说明当总产值每增加1元时,中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加的最多,为0.65元,西部地区其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较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落后,发展的潜力大,投入回报大,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可以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贺香 《乡镇经济》2009,25(8):99-101
文章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2年以前,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不产生影响,在1992年以后产生影响,但是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1978-2010年省级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政府民生支出对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入作用,但其政策效应存在着的地区和城乡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乡居民具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中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基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两种分解方法的省际面板模型检验了持久收入理论的三个假设。结果发现,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与其持久收入均显著相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其暂时收入显著相关;安徽、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和海南等省农村居民的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而其他省份的不等于零。"λ假说"检验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都是过度敏感的,导致PIH的局限性。选择误差修正项的绝对值表征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远期的流动性约束对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大于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长期协整的分布滞后模型和多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来度量广东省城镇居民1978-2006年预防性储蓄、投资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当期收入、当期实际利率、当期和滞后一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不确定性因素与消费呈负相关,预防性储蓄和投资行为的逐步加强抵消了由于利率的下调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短期内各影响因素都会发生波动使得模型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只是程度较小的暂时性偏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诸多学者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解释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的现象。然而,作者通过对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分组数据的研究发现,1996—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预防性储蓄占储蓄增量的比重仅为24.5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32%,并且,所有的收入分组都具有较低的预防性储蓄边际收入倾向,这说明预防性储蓄对于解释我国储蓄持续增长和消费疲软的现象十分乏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一个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生框架,分析了FDI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差异.利用1990-2004年省际数据,发现FDI在中国各地区发挥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FDI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对中部地区边际作用较大但不明显,对西部地区作用甚微;FDI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技术外溢和资本挤入效应,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入效应而不是技术外溢效应,在西部地区,资本挤入和技术外溢效应均不明显.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吸引FDI进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显著提高FDI的吸收规模.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西部地区吸引FDI的进入和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CHNS数据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1996~2003年中国农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进行经验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农民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行为。农民的不确定性感受引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于通过积累性的储备来抵御未来的风险,农民持久收入的稳定提高能显著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我们还注意到,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反而促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对此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农民所承受的教育负担相对过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问题,其中重要原因是人们预期的短视和经济制度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一方面,增强了体制转轨过程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居民对未来的政策走向等难以形成准确的预期,这些因素都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经济转型时期不确定性为研究背景,来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以及整体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我国居民整体MPC为0.49,处于较低水平;1999年以来,各区域的MPC除中部小幅度增加外均呈现下降趋势,西部下降幅度达39.7%,其中,2013年各区域的MPC沿西部、东部、中部和东北依次递减,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边际消费倾向随着绝对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同时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贺文华 《山东经济》2012,(4):125-132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态。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得出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刘勇  李仙 《调查研究报告》2006,(172):3-25,F0004
2005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快、中部和东北慢”的格局;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东北和西部比重下降态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和西部低”格局。在人口与经济双调节机制作用下,我国东西部绝对差继续减速扩大,相对差继续缩小;城乡间绝对差和相对差继续扩大。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还将继续保持全面增长的照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了资本和劳动力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9—2009中国及分区域在环境污染、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对全国来说,分别存在从环境污染到经济增长、从环境污染到能源消费以及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三个单向因果关系。分区域看,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从环境污染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环境污染和人均实际GDP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西部地区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存在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和从经济增长到环境污染的单向因果关系。此外,实证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假说一中性假说、增长性假说和保护性假说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成立,即支持了本文所构建的基于EKC的环境污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何静  李村璞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2-113
文章指出,陕西城镇居民的收入和人均消费增长速度要高于农村居民。陕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大致相当,低于储蓄增长的速度,远不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和个人所得税增长的速度。这个结果说明,在现阶段,陕西城乡居民还没有很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居民储蓄的意愿相当高,税负还比较重。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因子分析,对江苏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生产动机、投机遗赠动机及无意动机是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的几个重要因素。而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及历史人文因素又是导致农村居民各种储蓄动机增强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降低农村居民的储蓄率,转而提高即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村居民投资渠道,完善农村遗赠税收制度,向农村居民普及基本理财知识等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储蓄,特别是预防性储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变量间的互相影响,论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对于预防性储蓄中不确定性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这包括从初期的失业风险,到后期对于社会福利不确定性风险的关注.同时,社会福利不确定性中医疗和住房影响因素较大,而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相对于前面两种纯粹的消费,其影响程度较小.而中国居民消费产生持续减少很有可能是由于渐进式改革对于人们预期产生持续的冲所引起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小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同时,有针对地加大对于医疗和住房的改革力度,尤其是医疗,这也符合我国当前正在推行的改革措施,同时改革措施尽量不要产生很长的政策时效期,或者持续不断地推出改革政策会导致居民的预期产生持续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