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2006年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年鉴指标数基本稳定在310~320个,其中参与计算国际竞争力排名的稳定在126个硬指标和113个软指标;2004—2005年参与比较的国家和地区有60个,到2006年有61个,包含53个独立经济体和8个参评国家内部发展最有特色的地区[1][2][3],体现了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和区域竞争力在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4]  相似文献   

2.
<正> 基本判断 1979—1984年是我国解放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自1985年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波动,发展速度陡然下降。这次波动,无论就其下降幅度还是就其下降趋势进行控制的难度来说,都超出了人们预料。农村的发展与改革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产值增长放慢。1985和1986两年,农业产值增长速度仅为3.4%和3.5%,远低于前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农业产值增长放慢主要是由于近两年种植业产值比1984年分别下降了2%和1%,1986年林业产值也比1985年下降了2%,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黄红蔴、烤烟等的实物量也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正> 1.近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初步激发了农村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的积极推动作用。在已经发表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我们指出,1979—1984年我国种植业的超常规增长引起了农民货币收入的激增和农村经济流量的迅速扩张,有力地改变了国民经济的原有格局,构成我国经济运行中显著的新现象。同时也指出,伴随着联产承包制的普及和生产力的更广泛解放,全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形势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农业份额下降的趋势将正常地显示出来,从而牵动国民经济结构大变革阶段的到来。在上述背景下,变革农村产业结构的任务终于提上了发展的日程。  相似文献   

4.
一、新疆实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新疆农业得以全面发展.1996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337.4%,其中畜牧业产值增长了194%;种植业产值增长了324.9%;林业产值增长了163.6%;渔业产值增长了868.6%.农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新疆经济实力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新疆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相关数据表明:国内旅游流规模呈逐年上升的总体发展态势,2003和2008年作为分界线,将国内旅游规模的发展分为稳步发展—快速发展—较快复苏三个阶段.各省市国内旅游规模也基本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重点是其规模位序的变动,改变着我国国内旅游规模空间格局.国内旅游流流质指数一直处在1以下,但基本保持缓慢上升的趋势;全国共16个省(市、区)属于低效旅游流,旅游流总体效益较低.在规模和效益两个维度下,31个省(市、区)可划分为4个类别,不同类别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乡老龄化比率差异拉大。受自然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镇的老龄化比率差距呈拉大趋势。以浙江省为例,1990年,浙江省农村老龄化比率6.9%,城镇老龄化比率6.6%,两者相差仅0.3个百分点;2000年农村老龄化比率10.6%,城镇比率7.2%,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4个百分点;至2006年后,农村与城镇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特点,机制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金平 《经济地理》1996,16(3):96-101
1 背景与建议中国农村有4.4亿劳动力,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3.3亿人,占75%,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12.4%和12.6%,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而从事种植业劳力过多,造成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一般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人,这些劳动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外出寻找工作,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由中西部地区涌向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民工潮”.  相似文献   

8.
一、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因素主要有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产业现状是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中低效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从我国农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还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造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的收入占60%以上。我国传统的种植业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上,由于受到生产资料价格、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创造就业以及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99.6%以上的企业均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59%的GDP,60%的销售额以及48.2%的税收,中小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的75%,正是中小企业发挥的巨大作用支撑了我国1979—2007年年均9.75%的GDP增长率。[1]然而,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获得的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却严重不匹配。缺乏外部融资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的障碍。因此,很多学者都鼓励我国发展以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2][3][4]  相似文献   

10.
农户家庭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户实现小康正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所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构筑发达的新型农户家庭经济,对富户裕民,预期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农户家庭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调查了较有代表性的榆树市8个乡镇的18个农户。这些户基本以种养业为主,兼营它业。1994年总收入248937元,较上年增长73.7%,人均收入3232.95元,增长了41.9%,其中一半的农户人均收入超1200元,全年货币总支出99467元,增长45.3%,人均支出1291.78元,增长43.4%。其共同的经营特点是:1、种植业尤其粮食业为主导产业,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家家经营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粮食收入比重大,增幅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64.1%,增长32.5%,非农产业收入仅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机遇,加快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发展机制和社会氛围等条件都已基本具备,我国农机化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保持清醒的认识,形成准确判断,把握契机,加快发展。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机化发展的“三个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两部门经济数据,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我国刘易斯拐点及所处阶段。经验观察认为我国总体上还是处于刘易斯第I阶段,而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上升,预示着我国已越过刘易斯第1拐点,进入刘易斯第II阶段;而实证模型分析认为在1997—2004年无论是全国还是局部区域均越过了刘易斯第1拐点,但2005—2012年各区域又返回到刘易斯第I阶段。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东中西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不同。模型结论认为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现代部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还未完全发挥,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1994年江苏经济运行态势评述1994年, 江苏国民经济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经济生活中各种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 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形势基本正常.1、江苏经济在新的平台上运行1994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7个百分点.在1992、1993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平稳回落,并保持了较高水平.1992—1994年全省GDP平均每年增长21.7%.继1984—1988年第一个高速增长平台后,出现的第二个高速增长平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呈现“四高”:一是外贸出口高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值90.24亿美元.与位居全国第二的上海的  相似文献   

14.
存贷差也称存差,是指商业银行存款总额超出贷款总额的部分。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1994年以后开始出现,1999年突破1万亿元,以后以每年1万亿元的速度递增[。1]2003年以后增长加速,2004年底本外币存贷差达到6·462万亿元,2005年10月底则达到9·08万亿元。以此速度,达到并超过10万亿元指日可待[。2]2002年以后学术界对存贷差问题就开始关注,2004年以后存贷差问题更是成为了讨论的热点,现将有关讨论综述如下。一、存贷差产生的原因张寅认为,存贷差迅速扩张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顺差以及大量游资进入银行体系产生存款增加,二是我国…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按国际惯例和通行标准,60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0%,或65周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目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60多个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文)的内容和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本文主要阐述四个方面的问题:(1)21世纪我国生产力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趋势;(2)正确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辩证关系;(3)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4)当前认识和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罗叶 《经济纵横》1992,(5):33-36
<正> 农产品价格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广大实际工作者和农民关注的焦点.近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呼声日高.本文试图就农产品价格偏低或偏高对我国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影响,运用比较利益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原则和思路作一探讨.一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价格问题.我国农产品价格问题的现状是,农产品价格偏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公布。这个“一号文件”又被称为第六个“一号文件”,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题;在前不久结束的“两会”上再出助农良招:从2004年起,全国农村逐渐降低农业税,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重大决策,使亿万农民增收加快了速度。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是个农业大市,下辖19个县(市),农业人口676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影响石家庄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九五”时期,石家庄市农民收入增速已连续三年回落,据统计1997年为1364%,1998年下降为147%,1999年为-004%,2000年为-145%,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石家庄市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一、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分析1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下降明显。据调查统计,“九五”期间,石家庄市种植业人均收入19…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就我国而言,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尽快达到小康水平,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农村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与科学调整。从宏观分析,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包括: (1)按生态学生物金字塔规律(即十分之一定律),并参照这一规律在自然界平衡生态的作用机理,以及该规律参与经济再生产的连锁反应,有计划按比例地组装与调整广义的农业生产的食物链结构,全面调整并不断理顺种植业、林业—第一营养级位,畜牧业、渔业—第二营养级位,乃至人—最高营养级位在、生产与消费中的共生、互利、互补、互制关  相似文献   

20.
蔡海伟 《经济师》2000,(3):87-87
一、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 ,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从国情矛盾出发 ,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怎样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镇 ,同时让土地更少地被占用 ;是要更多地把农业人口离土离乡转移出村 ,然后让尽可能少的农民在土地上搞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规模经营 ,最终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农村的现代化。但从目前小城镇建设的土地利用现状看 :一、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宽打宽算、大手大脚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小城镇“门坎”较高 ,尤其是土地成本过大 ,影响了小城镇对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出现上述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