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至今,我国股市一直不稳定,投融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92012年,我国新股表现为过度发行,其发行量和筹集资金数额都较高,且"破发"现象较为严重。新股过度发行给A股市场、股民和企业都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应纠正新股上市越多越好的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新股上市;严格审查企业上市申请,谨防不良企业上市"圈钱";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培育稳定运行的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2.
IPO询价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8月,苏泊尔上市即跌破发行价,发行价成为上市以来的最高价,新股投资者全部被套。除此之外,还有宜华木业等20多家新股在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占全年上市新股的30%左右。新股上市即跌破发行价除了市场行情不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3.
新股上市首日爆炒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沪市场存在新股上市首日爆炒的情况,其主要弊端在于扭曲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大了二级市场运行风险和投资风险。影响新股上市首日爆炒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制度层面、市场层面、上市公司层面和投资者层面等因素。新股上市爆炒不是简单的发行制度、交易制度改革或交易监管就能解决的问题,防控新股上市爆炒需要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2009,(8):26-30
改革后的新股发行制度已经运行了一个多月,期间密集发行的多只新股再度燃起了市场“打新”、“炒新”的热潮。由于我国A股市场发行制度尚未完善,加之市场本身还不够成熟,因此,新股上市初期总是难免被爆炒的命运。尽管IPO新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价的市场化,新近上市的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家润多首日涨幅较之过去新股的表现有所收敛,但也分别高达82%、125%和93%。可见,新股仍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相似文献   

5.
余文 《资本市场》2005,(7):87-87
<正>尽管“新股发行再度暂停”的传闻一直未得到管理层的正面回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一直没有新股露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本计划以“A+H”在国内和香港同时上市的神华、交行也暂时与国只有立即实行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才将有助于尽快确立新的估值体系,重塑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的新股询价机制改革以后,新股发行正式取消了询价的"窗口指导"。文章以2009年政府对新股发行的"窗口指导"改革为背景,选取改革前后在我国A股中小企业板上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边界模型,对"窗口指导"淡化前后新股发行定价中的折价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改革以前新股折价行为显著存在,且折价程度不容小视,新股故意折价是IPO高抑价的来源之一;而2009年改革后新股折价行为消失,IPO抑价几乎完全来源于二级市场对其估值过高。  相似文献   

7.
国家宏观政策、企业行业特点、股票供求关系、公司财务状况及基本面等因素都会对新股首日上市后的短期市场表现产生影响。对于其中的系统性因素,投资者难以控制,因此,有关个股的历史信息往往成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通过研究有关个股的可衡量的历史信息,试图揭示这些因素与新股上市后短期市场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的市场冲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文  孙舒杨 《金融评论》2009,1(1):109-115
通过建立投资者选择模型,我们对于中国新股发行冲击市场的投资者行为提供了模型化的解释。利用2000~2007年中国A股市场上的新股数据,我们发现了“新股冲击”假说的某些支持性证据.以及新股发行影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但这种冲击性影响明显被高估了。我们还发现,不参与二级市场的风险厌恶投资者比参与二级市场的风险中性投资者有更强的愿望参与新股申购。减少新股发行负面影响的措施应包括适当提高新股发行价或者平抑新股上市交易价格,扩大投资者参与范围。降低新股发行实际收益率.以减少一、二级市场间的大规模资金流动。  相似文献   

9.
杨爽 《经济师》2011,(10):89-90
新股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带来投资者期望的结果。新股发行一方面成为发行人与保荐机构的盛宴,另一方面则变成了市场与投资者的梦魇。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成为新股发行市场的毒瘤。新股破发、中止发行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投资和融资功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投资者的最大期盼。  相似文献   

10.
新股上市计入指数的时间选择及测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上市何时计入指数成为指数编制中一个众说纷纭的难题,如果计入指数的时间选择不合理,将会对指数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对新股上市当日和次日计入指数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当日和次日计入指数的缺陷及不足,对我国新股上市计入指数的时间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沪深两地市场,新股上市是否成功的标志,人们通常认为是一级市场的参与者能否通过二级市场快速实现高额收益。倘若新股是高开高走(如高开50%以上,甚至100%以上)哪怕是高开低走,那便认为该新股上市是成功的。有关当事人皆大欢喜。与此不同的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平稳对接,新股上市不是高开而是低开(所谓低开是指在一级市场成本价附近,发行价之上),而后视情况、股质而予以  相似文献   

12.
张岚 《当代财经》2003,(4):59-62
新股上市定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可以量化的因素,也包括无法量化的因素。我们在确定新股上市首日定价及上市后合理定价时,需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建立回归模型,以得到拟合度相对较好的模型。笔者根据不同的使用用途,给出了三类新股定价模型,籍此可对新股上市首日定价和上市后的合理定价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本文借鉴西方关于IPO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股市的实际 ,对新股弱势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 )考虑股票的内在风险性 ,采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相对收益率CR 和累计相对收益率ACR 指标 ,揭示了以市值加权和不以市值加权的不同情况下 ,样本组合在新股、次新股和普通股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相对于市场指数的走势特征 ;(2 )构造经济计量模型揭示股票上市后长期走势的影响因素 :对新股实际收益率影响最大的是该股票的市值 ;决定股票上市后两年内对市场指数走势强弱的因素是初始收益率及其流通股数  相似文献   

14.
姚刚 《资本市场》2013,(4):12-14
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发行新股上市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发行监管体制是直接融资当中的个重要环节。在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行监管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的每一步,都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整体进程密切相连的。  相似文献   

15.
李日 《经济问题》2002,(5):44-45
证券监管机构及证券交易所在新股发生上市过程中职能的划分会直接影响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而目前在我国这两者之间的分工却不尽合理。根据国外经验及我国的现状,目前应建立多层次二级市场,打破上市发行一体化,重新划分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李骁 《资本市场》2009,(8):34-35
<正>新股发行节奏加快,"打新"、"炒新"再现股市。然而,风险无处不在,新股并非"不败"的神话。18年来,"新股不败"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大特色,"打新","炒新"往往是市场的热点。原因在于,以前新股发行的时候,新股价格基本上有个"窗口指导",主要是市盈率约束,发行市盈率基本上是20  相似文献   

17.
朱江 《经济师》2001,(8):141-142
文章针对有关部门出台的一级市场取消额度控制和上市指标 ,新股定价由市场决定这一新的措施 ,从影响一级市场效率的几个方面分析 ,指出了执行新的措施后 ,市场运行更为有效。同时 ,作为中介机构承销商 ,必须进一步深化职能。另外 ,股权结构的复杂设置仍将一定程度上给新股的准确定价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2005年 2月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 这一天,以询价方式发行的华电国际 正式挂牌上市。这是新股发行方式由 市值配售改变为询价发行之后,首只 发行上市的股票,也因此而备受市场 瞩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资金使用效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经济论坛》2006,(19):111-113
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简称IPO)指的是非上市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发行后即转变为上市公司。公司上市后进行股权再融资(简称SEC)的方式主要有向现有股东配股融资和向市场增发新股,即配股和增发。配股是指已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向在册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一定比例分配优先购股权的方式出售新股的一种筹集资金的行为。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采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根据Eckboand Masulis(1992)的研究,在1933~1955年,美国超过50%的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的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市场增发新股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