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东 《国际融资》2001,(7):20-21
未来30年肯定会发生什么 第一,全球人口快速增长 这种趋势会继续下去,主要是在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在亚洲,只有俄罗斯、日本和欧洲是例外.100多年前,人口是16亿,而今天人口已经达到了60亿,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人类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同时全球变暖也会更加严重,气侯变化的结果会给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带来更多的问题.人口爆炸加上气侯变暖将导致地区战争.比如非洲,在过去的50年中,我们看到至少有30场战争和冲突,有4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还有无数难民流离失所.但是,未来非洲或者亚洲、拉丁美洲的这种战争并不意味着会发生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估计,到2075年,全球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50%,达到96亿人。即使不考虑饮食习惯变得更倾向于肉类的趋势,也很容易发现,要养活这多出来的30多亿人口,也需要全球的农民多生产至少50%的粮食。  相似文献   

3.
美国是全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也是温室气候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仅占世界4%人口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全世界的25%,美国每天仅出产800万桶石油,却需要进口1300万桶。由于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利益矛盾,各利益集团激烈博弈导致政府始终没有批准签署旨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保障》2013,(11):10-12
中国“老”了 与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更高、更快、更强”。截止201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13.7%: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世界总人口增长率1.68%;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速率是23.6%,比世界平均水平快一倍。  相似文献   

5.
贺艳 《保险研究》2011,(9):I0004-I0006
一、当前中国人口格局变化趋势 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呈现五个特征的变化趋势。 一是人口总量继续扩大,增长速度趋缓。截至2010年末,中国总人口达13.4亿人,2000年-2010年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较之十年前,人口增速放慢一半。  相似文献   

6.
龙夫 《金融博览》2006,(9):24-24
过去的半个世纪是属于大城市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已从两个增加到20个。但事实上,大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在20世纪80年代曾超过8%,但近5年来,这一数字下降了一半以上。相反,从2000年至2015年,全世界小城市(人口不足50万)的数目将增加23%,而次小城市(人口在100万到500万之间)的数目将增加27%。  相似文献   

7.
发展上海长期护理保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懿 《上海保险》2007,(6):31-33
早在197,上海就9年成为中国步人老龄社会的城市。根据上海市发布的上海老年人口信息,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0.2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占总人口19.58%。以上数字仅显示了上海户籍人口的老龄化水平。按上海市公布的《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布》提供的信息: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数为1,778万人。  相似文献   

8.
黄佳 《中国金融》2006,(7):72-72
无论亚洲还是中国,人口问题都值得重视,人口优势能够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增长,但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老龄化将带来种种问题。亚洲包括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其人口资源的禀赋是分不开的。充足的劳动力、较低的工资,形成了亚洲经济圈的比较优势。但是,亚洲人口的结构在随时间推移而暴露出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的不停下降,据预测,到2015~2040年.东亚地区的工作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亚洲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养老体制问题将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9.
薛小玉 《金融博览》2013,(10):42-43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人口的亚健康问题、精神压力问题是世界性问题,这些问题对全球整体的健康理念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的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个主流趋势和时代热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2.64亿人,仅次于全世界总人口排名第四的印度尼西亚,相当于一个人口大国。相对于60岁以上人口10%的老龄化门揽标准,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8.7%。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陡峭下降对应老年人口陡哨上升,强烈的反差预示着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11.
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之间存在正、负效应.人口生产是决定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力量,人口减少将会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停滞,人口增长则会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福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轨迹趋势相同并且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未来五年福田区的人口规模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悄然变化的人口结构。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或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了7%或10%,即可视为进人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这一世界通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经济主体储蓄、消费、投资等行为的变化对通货膨胀、产出、就业、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在提高人们对通货膨胀关注度的同时,也会降低通胀预期,此外,老龄化还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减少贸易顺差并推动资本外流,但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一、中部省份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支出概况 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无论是农村人口,还是粮食产量,中部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2003年,中部6省农村人口2.44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近1/3;粮食产量12557万吨,约占全国的30%。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占7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占中部6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本轮"逆全球化"解读 20世纪80年代,伴随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全球经济进入了以美国/美元中心化、世界经济全面一体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一轮由美国主导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进程,贸易、资本、人口和技术在全世界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整合发展,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具体表现在:1980~2008年间,商品贸易占全球G D P的比重从36%升至51%以上,全球平均关税率下降50%以上;国际直接投资(FDI)存量占全球GDP比重从不足6%大幅提高至31%;国际移民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由2.3%升至3.2%,规模超过2亿人;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球服务出口的比重由32.3%提升至42.5%.  相似文献   

16.
乍看之下,贸易政策似乎不太像是对付饥饿的理想工具。不过,根除昂贵的保护主义壁垒则是将粮食摆在贫困人口餐桌上最好的方法之一。整个世界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喂饱全世界所有人还绰绰有余。然而,大约8.4亿人口,或者说几乎世界人口的1/6,仍然营养不良。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大约92%——长期营养不良,更甚于人为或自然灾害时期占据头条的急性饥荒。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采购应该说是在全球背景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全球公司进行这种资源配置,他们的销售体系、采购体系、供应体系都形成了全球化供应的格局,特别是很多国际企业、国际学术界都在倡导在供应链概念下全球的运作体系、采购体系和这种合作的关系。这是全球采购在全世界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之  相似文献   

18.
同际电信联盟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发达国家能够使脂同定宽带互联网服务的人口已占其总人口的77%,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1%。更为严重的是,全世界大约2/3的人口、约45亿人至今根本就没有机会使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大省,2004年末,全省有农业人口35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0.14%。全省126个农业县(市)中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人口22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2.1%。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原因,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的有115个,占全省县数89.2%。2005年1~9月云南省农民月均收入为163.23元,在全国居第28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超过3 0 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不能再倚重投资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将怎样?本文分析劳动适龄人口增速放缓甚至开始下降时,中国是否仍有能力将GDP的一半用于投资,而这种投资是否会变得低效;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会下降,而未来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是否将更多地流向服务部门而不是生产率较高的制造部门.文章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率将从现在的年均10%逐渐降至2 0 3 0年的6.5%;而如果对经济活动不利的因素如果都叠加在一起,增长率甚至有可能降至1.5%.文章指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在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减速,而是减速的时间点和程度大小.本文作者供职于美联储国际金融部,本刊征得作者同意翻译并发表此文,供国内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