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乡村建设和发展是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问题.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运动"主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建国后,乡村文化建设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入新世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新的内容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乡贤文化,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培育新型农民、助推美丽乡村、涵育文明乡风、创新文化发展、加强基层治理这五个方面着重阐述了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呈现出全面颓废的态势,乡村经济破产,基层社会整合失序,乡村文化调节功能弱化,整个乡村陷入了全面的社会生态危机,其波及面之大、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使整个乡村社会几至陷入了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人文地理学理论视角与方法,在深入探析当前中国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权力关系与政治表征,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资源差异化整合与保护性开发,加快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政策支撑体系等应对之策及其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更加凸显网络“软件”提升的现实紧迫性.换句话说,积极推进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乡村微信使用情况为例,通过对该区乡村微信使用情况的观察发现,乡村网络空间折射了现实社会状况,乡村网络文化具有自身显著特点,新时期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还需因地制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建设举措.  相似文献   

6.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乡村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剔除恶风陋俗则是重中之重。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特别提出要对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本文对南通市通州区乡村社会不良社会风俗习惯的危害、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究移风易俗的有效路径,赋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7,(1):105-121
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区域差异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当前国内学术界与政策研究部门共同的难题。当前中国乡村治理区域的差异,不仅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量有关,而且与不同农村地区社会文化状况有关。农民基本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区域差异角度,构成了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内生基础。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学术界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这是从传统"乡村转型"概念的发展提升。乡村复兴强调彰显乡村发展自身的规律,注重当代城乡关系下对乡村独特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挖掘。方法上是依托城镇化的系统力量来促进和实现乡村自给与繁荣,从而在日渐趋稳、趋缓的城镇化态势下给乡村发展带来真正和长久的裨益。基于这样的价值立场,本文通过南京市高淳区武家嘴村、大山村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乡村经济、空间、文化等方面对乡村复兴这一深刻内涵进行实证演绎。文章认为,中国乡村复兴的主体路径应该遵循的是一个超越以往"乡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非线性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转型,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新热点,乡村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中国虽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但仍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选取日本饭山市乡村旅游、阿根廷庄园游等乡村旅游发展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分析其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等成功经验,得出需提供高品质产品、高品位消费等五条启示,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对于国家道路的选择,以及如何开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治理起主导作用.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这个小传统与政党、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传统互动中塑造着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并以强大的文化力作用于乡村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以先进乡村文化引领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到今天的新时代,在历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以乡村传统文化为考察对象,通过微观镜像中传统文化兴衰变迁历史具象呈现了乡村文化建设,从而清晰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创新与历史演进,揭示党自身对传统文化认知演进的内在逻辑:一个重拾、重建、坚定、彰显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13.
倪姗 《发展研究》2007,(8):89-90
正在全国进行的乡村建设是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有益尝试.论文以文化视角来剖析乡村建设的内涵,围绕中国的现代化及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的乡村建设需要一个内在的文化指导思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生活方式聚居的村落,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社会系统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文化。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村落建设传统破碎,乡村环境文化断裂。建设美好乡村,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现代化,大力弘扬优秀乡村环境文化,合理规划村落建设与保护,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让乡村文明内生到中国特色文明模式中,成为中国城乡两元文明城镇化模式的一元而存在。我们呼吁社会各界拯救保护我们的乡村文明,共同建设我们的走向伟大复兴的家园。  相似文献   

16.
石瑞卿 《经济》2023,(3):56-59
<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甘南藏族自治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文化资源产业的发展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推进甘南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该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略之后又一项提升乡村面貌和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之后,党中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开启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7.
省域农业现代化指数与乡村文化指数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跃文  曹巍  陈国生  刘小凤  彭文武 《经济地理》2020,40(7):158-165,183
通过农业现代化指数和乡村文化发展指数,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及空间分布关系,最终根据2016年中国5种乡村文化子指标和5种农业现代化子指标,计算得出各省市的乡村文化综合指数和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而计算出各自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各自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乡村文化发展指数低于农业现代化指数,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全国主要地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化发展处于高度协调、较高的耦合关系,但是个别地区的协调度和耦合度较低;这两个系统的发展程度与经济总体发达程度空间分布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即东部地区各种指数较高,而西部各种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1)
加快乡村经济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治理、发扬乡村文化,营造良好的乡村就业环境等是解决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的重要举措,也是破除城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中"虹吸"高层次人才,实现乡村逆"虹吸效应"的关键。振兴乡村,除了注重硬件建设以外,更要注重软件建设,而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则是振兴乡村、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探讨了缓解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逆"虹吸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蔡艺  覃权  黄鸿健 《新经济》2012,(10):46-47
【颁奖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自力村村落,是华丽西方盛装下一个古老的东方情节,更是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象征。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全新的局面。新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工作总体的基本理念,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发展目标。因此,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具体实践。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基石,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探析现阶段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实践路径,以期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