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在企业就是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攀钢30多年的历史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2年是攀钢的企业文化年,攀钢的企业文化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团公司党政领导带头倡导、带头设计、带头宣讲,各级  相似文献   

2.
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公司由攀钢集团与西昌新钢业公司于2008年元月重组成立,是攀钢集团国有控股子公司。公司年产铁钢100万吨,五氧化二钒3500吨,现有员工3500余人,公司实现年工业总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为凉山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新钢业成立十余年来,铸就了新钢业人"坚韧不拔、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提出了"企业增效益、员工得实惠"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积极应对、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新钢业独特的历史和国有控股、民营运作的模式使新钢业的企业文化独具特色,是新钢业持续盈利、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新钢业事业永葆生机的法宝。  相似文献   

3.
日前,攀钢下发文件,为攀钢企业文化研究会办公室记集体一等功一次,并给予奖励。攀钢企业文化研究会办公室潜心于企业文化研究工作,一是注意收集、整理、汇总国内外特大型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二是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三  相似文献   

4.
一、格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 1.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性,能使二者有效融合.一方面企业文化是外显于场风场貌、内隐于员工心灵、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是观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其核心和主体是观念文化.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与攀钢集团实现重组。攀成钢的成立,使攀钢集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和提升。但重组企业能否真正实现重组各方所期望的目标.形成“1+1〉2”的优势,并不仅仅取决于资本融合的运作状况,更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整合程度。为了有效地解决文化融和问题,攀成钢公司党政班子在认真分析重组之初所独有的“三元文化”的特点后,提出了“一个企业,一个中心,一支队伍”的融合方针,创造性地设计了思想融合、制度融合、价值观融合、行为融合四个步骤。企业文化融合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6.
《冶金企业文化》2014,(4):32-34
2014年是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满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用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了不平凡的科研业绩,也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以"学习、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纪,国企能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创新适合自身发展并发挥效用的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四联集团企业文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初成于本世纪之初,经过10多年时断时续的建设,由于企业与员工没有真正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加之,企业经济效益一度处于低迷状态,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8.
攀钢企业文化年在进行攀钢文化理念提炼时,把"攀钢精神"文字表述语"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改成了"艰苦奋斗,永攀高峰"."攀钢精神"后半句中的"勇"改成"永",虽一字不同,却体现了攀钢人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价值追求,把攀钢人的精神理念内涵不断的丰富、发展、深化、升华了.  相似文献   

9.
攀钢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设与发展起来的特大型钢铁钒钛生产企业.四十年来,攀钢能在一个不毛之地的艰苦环境里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为指针,努力建设强势攀钢文化.……  相似文献   

10.
攀钢是中央直管的特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近年来,先后成功实现了对成都无缝钢管公司、成都钢铁厂、锦州钛业、锦州钒业和四川长城特殊钢公司的兼并和重组,完成了对重庆“渝钛白”股权的收购和控股,在这一进程中,攀钢高度重视母公司与并购重组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积极审慎地采取了一系列文化融合的举措,用文化纽带把攀钢集团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推进和实现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攀钢并购重组成功的重要保证,成为攀钢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融合要以共同的发展目标凝聚人心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的文化力能否成功执行,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否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更取决于企业的文化理念能否得到员工的认同、遵循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那么.如何将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理念和企业宗旨等文化因素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呢?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与制度的相互结合与互动作用.即:文化制度化,制度文化化。  相似文献   

12.
倍受企业文化界关注的"第六届(2007)全国企业文化年会"最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主题是"建设企业价值体系、推进企业文化管理"。会议深入探讨了企业如何推进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实施价值观管理,价值观如何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打造企业软实力方法策略等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3.
攀钢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创新文化建设是攀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攀钢自主创新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攀钢创新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总结、提炼和培育以创新为导向的价值理念;营造浓厚创新氛同,倡导创新精神,引领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树立创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引导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纷纷走出有地方的特色的企业文化新路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东莞分公司(下称"东莞移动")在"动和管理"模式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企业共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减少企业内耗,加强合作,目的是快速地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作出快速的反应,以赢得竞争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因为高层领导人对商业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他们如何有效地把自己倡导的东西转化为制度和流程决定了文化落地和生根。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都要去思考核心价值观、存在的根本理由、如何得到成功等基本问题,并且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起草、修饰或改写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精神等这些理念的文字表述.然而,当企业文化手册或宣言制定好后,他们却没有用足够多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步骤和措施,在目标、策略、战术、政策和组织设计等方面配合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能贯彻于组织上下,真正影响到组织中每个人的行为.这种配合转化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为高瞻远瞩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有人预言,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企业的市场竞争在21世纪就是文化的竞争。根据这样的观点,企业的经营管理至今尚未进入文化这个层次,要赢得跨世纪较量的胜利,我们不免要为他们捏一把汗。这里推出的"攀钢文化"一文,不敢说就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统一的模式,但起码可以从中领略一种企业文化的风采,领略它是怎样将企业管理理论、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揉为一体的。建设企业文化,既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长处,又要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如以"仁"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以"义"为基准的利益取向,以诚信为本的伦理道德观等等。攀钢党委副书记王俊超曾说,企业的"企"由"人"与"止"构成,这就启发我们,企业的管理要管到人为止。这正是对攀钢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形象解释。攀钢经验还告诉我们,作为企业人格化代表的企业经营者,必须高屋建瓴,总搅全局,把握经济—文化—社会的三维建构,特别注意从社会大文化中吸收养分,建设起具有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企业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约束。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贯穿于企业环境、企业制度、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祖滨  沈晖 《人力资源》2006,(14):32-35
在一个组织文化较弱的企业中,员工的价值观良莠混杂,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组织氛围消极低迷,员工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时,聘请外部人力资源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一对一”辅导,与他们在价值观认同方面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是企业成功改善组织氛围,走出人才困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0.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管理思想开始由理性模式向非理性模式、由崇尚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化。管理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美国《幸福》杂志强调指出: "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