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为基础,并基于重庆市182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已定居城镇、家庭是否有稳定的非农收入来源、土地是否有撂荒或闲置、退地补偿或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退地后生活质量预期的高低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是否在外非农务工、土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退地政策是否多变、退地后是否担心就业问题对农户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参加新农保、退地后医疗与养老保险预期的高低仅对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面积、土地是否有流转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同时,退地后住房预期的高低也仅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合理引导农户积极有序地退出农村宅基地,亟需开展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选择偏好研究,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为研制出与不同类型农户相适应的宅基地退出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选取福建省晋江市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获取研究数据,基于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式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有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宅基地与县镇距离和行为认知,负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 农户选择资产置换模式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有家庭人口数和行为认知,负相关影响因素有宅基地与县镇距离; 农户选择指标置换模式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宅基地面积,负相关影响因素有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和行为认知。郊区非农业型农户适用于货币补偿模式,城中村非农业型农户适用于资产置换模式,郊区农业型农户适用于指标置换模式。[结论]不同模式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农户选择偏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宅基地退出模式实施过程中,应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农户积极参与农村宅基地退出。在货币补偿模式下,应确保农户在城镇的保障性住房; 在资产置换模式下,应保障农户转变户籍后的福利水平; 在指标置换模式下,应提升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尊重农户的退出意愿与诉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以及社会信任在两者中的调节作用,探究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江苏省扬州市418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测度风险认知和社会信任等变量,并运用Logit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实证结果表明,风险认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而社会信任则有正向影响。(2)具体来看,风险认知对高社会信任农户和低社会信任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均有负向影响,社会信任能缓解风险认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不利影响,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都有助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提升;区分在城镇有无住房农户进行异质性分析,也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3)控制变量中,户主年龄和房屋居住年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承包地面积和距离县城距离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为进一步推动农户宅基地有序退出,应该完善农户宅基地退出后各项保障政策,改善和提升农户社会信任水平以及构建差别化宅基地退出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必然伴随着进城农户与农村土地的"人地分离"以及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土地流转在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因此,中央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这一改革新方向。为了强化对承包地退出必要性的认识,本文利用河北、河南和山东三省62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TEM)计量分析了农户承包地退出意愿对小麦和玉米亩均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承包地退出意愿对粮食亩均产量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与控制组相比,愿意退出承包地的农户,其小麦和玉米亩均产量分别低0.539%和0.763%,而且退地意愿对兼业程度较低农户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更加明显。政府应将承包地退出作为"三权分置"的一种政策补充,支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转让,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提供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退出与流转:农民宅基地处置选择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对农村宅基地优化配置的政策考量。本研究利用重庆市梁平区、四川成都市温江区和四川泸州市泸县716个农户的微观数据,在农户乡城人口流动宅基地处置决策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农户的宅基地处置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表明,有偿退出超过流转,成为农户宅基地处置的首要选择;相对于流转,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承包地退出和距县城较远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有偿退出宅基地;农户对于宅基地有偿退出和流转有着不同的决策考量,在农户个人特征、家庭规模、宅基地使用情况、农地依赖、产权认知、所在村地形和区位因素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应坚持农户自愿为前提,明确宅基地有偿退出和"三权分置"的政策指向群体,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设计,拓宽试点内容,为农户提供多元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城镇化意愿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进程。方法 文章基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的648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从迁居补偿与生计转型能力角度分析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户和牧户的城镇化意愿率分别为46.12%和30.46%,迁居补偿和生计转型能力对农民城镇化意愿有显著影响,但农户和牧户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迁居补偿角度来看,农民“两地”退出补偿偏好存在差异,对承包地退出偏好“货币化补偿”方式,对宅基地退出偏好“实物置换”和“分期补偿”方式;从生计转型能力角度来看,影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变量有非农工作经验和收入来源等。结论 构建合理的迁居补偿机制,实施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就近城镇化”,加快农民进入城镇的生计转型是促进其城镇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 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农户行为的重要理论视角。文章借鉴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利用扬州市邗江区289户微观样本,剖析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统计分析法和有序Logit模型。结果 (1)家庭生命周期特征变量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家庭>成熟的核心家庭>成长中的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萎缩家庭;(2)政策了解程度、家庭年收入、承包地面积、农民收益增加、子女就学条件改善和居住环境改善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存在异质性;(3)在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既有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性影响因素。结论 应重视农户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演变规律,并将其作为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共同因素,采取普适性措施;对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农户意愿的差异性因素进行识别,“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8.
为部分农户退出农村承包地提供制度安排,既是支持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要求。文章在梳理农村承包地退出政策出台背景的基础上,基于近几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试点试验,将农村承包地退出归纳为政府收储型、集体收储型与自发交易型三种类型。总体来看,全面实施农村承包地退出,在思想认识、实现方式、后续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退出的工作,应坚持"退用结合、市场为主"的改革方向,增强相关配套改革的协调性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9.
集中安置的易地搬迁农户面临经营农业的距离障碍,可能导致承包地种植收益的无形价值损失。其承包地妥善处置关系到贫困人口的生计可持续,关系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构建易地搬迁农户承包地处置分析框架,结合湖南、湖北两地的调研数据,对保留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和退出承包经营权三种处置方式及农户所面临的制度约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继续耕种农地获利减少,放弃耕种农地的比例将增加;搬迁地区农地流转缺少有效的、正规的渠道,搬迁农户难以通过市场实现资源交换利益最大;搬迁农户存在较高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但目前缺少易地搬迁农户承包地退出的制度设计。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可操作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农户分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职业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收入分化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农地流转难易程度对农户农地经营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农地流转难易程度、城镇定居意愿对农户农地承包权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依据农户分化的程度,制定适合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方式,引导有条件的农户从承包地中自愿有序退出。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工的生计和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本文利用2013年12月深圳市P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的资源禀赋与社会保障制度对其土地处置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宅基地保留意愿依然强烈;其承包地退出意愿明显强于宅基地退出意愿,且受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状况等个体资源状况及老家住房结构、是否拥有土地等家庭资源状况的显著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仅对农民工的承包地处置(包括保留和退出)意愿影响显著,城市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宅基地处置(包括保留和退出)意愿影响显著。因此,应在农民工资源禀赋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强化农民工的土地退出意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潜在影响,并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会更偏好家庭养老方式;另外,形式上具备城市基本特征的"村改居"社区居民的选择偏好同农村居民一致,表明"家文化"转型的滞后性。进一步地,我们借助家庭结构作为"家文化"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文化与区域的交乘项,验证了"家文化"对于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增强效应。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家文化"对城乡间养老意愿差异的影响,社会养老在经济层面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但尤其是对农村地区不能忽略家庭养老在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原承包地的妥善处置事关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生计问题,也关系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成败,以民乐县3个乡镇282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搬迁贫困农户原承包地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搬迁农户原承包地经营选择遵循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理论逻辑,符合成本收益理论;(2)搬迁农户原承包地经营意愿呈现区域差异化,总体上而言,58.2%的搬迁贫困农户不愿意经营原承包地;(3)搬迁农户原承包地经营意愿受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承包地资源禀赋特征、非农就业能力和风险的影响显著;(4)区域资源异质化下,影响搬迁农户原承包地经营意愿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之际,考察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及其形成逻辑,对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益、化解土地延包时的潜在矛盾以及保持承包地稳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探究了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户支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低于本村平均水平越多,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越弱。家庭人均承包地面积差异对中等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影响更大。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未能提升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受新冠疫情影响,土地就业保障功能得以显化,由此导致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趋弱。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同样会使地少农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意愿下降。  相似文献   

15.
对安徽省无为县、庐江县、埇桥区和潜山县821户农户家庭宅基地利用、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意愿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被调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的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2)针对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而言,大多希望通过退出现有宅基地来改善目前的居住生活条件,获得相应的福利政策,同时考虑到为了避免宅基地常年闲置而愿意退出宅基地;而针对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而言,则对宅基地有感情、担心退出后家庭住房得不到保障、相关经济补偿不合理,同时预计农村土地未来有升值潜力而不愿意退出。(3)绝大多数农户对选择退出宅基地后是否进城十分谨慎,很多农民即使选择退出宅基地也不愿意进城。鉴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实施多元化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方式、确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配套政策保障机制和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退出时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农户从事非农生产,分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户对宅基地价值变现诉求愈发迫切,文章旨在探究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和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梳理归纳了宅基地的居住保障价值、生产辅助价值、财产变现价值和乡情寄托价值4个维度的多元价值属性,构建“农户分化—宅基地多元价值效用感知—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框架,推导得出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基于云南省陆良县343户农户数据运用ivprobit、Logit、mlogit模型进行实证验证。结果 农户分化整体上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促进作用,在宅基地补偿方案选择中,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安置房置换,农户分化水平越高,选择农村安置房意愿越强,同时农房建筑翻修年份、宅基地闲置情况、户主的宅基地政策认知水平、耕地确权和农田基础灌溉设施建设等因素均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方案设计应当依据农户分化水平精准施策,需要加强宅基地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巩固耕地确权成果、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自愿有序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双增"趋势对资源利用与耕地保护的挑战,从宅基地功能角度出发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阶段宅基地承载着生活居住、风险保障、归属承继、支持生产、情感寄托及资本化等多重功能。由于持有宅基地的情形存在差异,宅基地在各种类型农户家庭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因此各有不同,进而形成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倡导宅基地退出需针对不同持有情况区别对待。从影响农户退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来看,安居工程、风险保障和资金补偿是构建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需考虑的重点问题,其中如何确保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不受宅基地退出的影响、解决"两栖"家庭的养老问题、构建可进可退的灵活城镇化路径是破解宅基地低效率使用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秸秆有效处置需要政府和农户相互协作。文章研究不同行为主体秸秆处置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并进一步解析不同偏好类型农户秸秆还田决策的约束条件。[方法]基于适度社会化个体偏好理论,通过分析政府和农户不同决策策略下的支付函数,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了农户和政府之间的动态演化模型,分析双方演化稳定状态的不同参数要求。[结果](1)秸秆处置选择上,相对焚烧意愿强的自利型偏好农户,社会型偏好农户的还田意愿更强; (2)不同偏好类型的农户在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其偏好会发生挤入或挤出效应,即由自利型偏好转为社会型偏好或者相反。[结论]解决秸秆焚烧等现象的有效措施是促使农户偏好结构的转变,增加挤入效应,减少挤出效应。由此获得的政策启示是,加强政府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以及农村非正式组织的培育,促使自利型偏好农户向社会型偏好农户的转变,对提高农户秸秆还田等农村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地制度的再一次创新,是产权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本文基于政策文本讨论农村承包地在"二权分离"和"三权分置"下的产权结构,指出农村承包地的法律原始赋权主体始终是农村集体和承包农户;并从实践层面讨论现有制度下承包地产权结构的逻辑悖论,表明现有制度安排下,存在所有权内部悖论和经营权内部悖论,以及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能层次悖论、权能结构悖论和权利属性界定悖论。再结合逻辑悖论重新梳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关系,最终提出产权重构方案。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一是除"二权分离"下所有权应有的权能外,再赋予所有权部分剩余索取权;二是强化经营权权能,将经营权物权化,并将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市场契约关系,通过合约治理保障承包农户与经营业主的各项权利;三是将承包权定性为成员权,作为法律赋予的经营权原始赋权凭证,同时运行承包权退出。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索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特别是风险偏好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流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Ologit/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的农户,其规模经营意愿存在差异。(2)家庭生命周期会通过风险偏好间接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空巢夫妇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弱,成长中核心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高,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强。(3)家庭的农业专有资产积累越多、土地产权越安全、灌溉条件越好,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研究结论:为引导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府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的劳动力和资金资本规律;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实现;建立正规的农业避险机制;促进农户农业专有资产的积累、保障和提高土地产权安全、改善土地灌溉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